糖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毒性并未减弱,睡前刷手机 [复制链接]

1#
嘴唇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0802/4230951.html

意大利医学界:近期化验样本显示,新冠病**性正在减弱

据路透社报道,意大利不同城市的医生们近来有一个共同的发现:新冠病*的*性正在减弱。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医院的主任医生阿尔贝托·桑格里洛表示,最近的病例显示,新冠病*正在“失去能量”,从临床病例来看,“新冠病*正从意大利消失”。“过去10天的化验样本显示,病*载量与一两个月前相比,是极其微小的。”

世卫组织警告称新冠病**性并未减弱

世卫组织驳斥了意大利关于新冠病**性正在减弱的说法。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在视频记者会上表示,传染性和致病性是考量病*的2项主要指标,而关于新冠病*这2项指标的数据都未能反映“新冠病**性减弱”这一情况。她表示,防控措施的实施才是减弱病*破坏力的关键。

《柳叶刀》:保持足够人际距离可降低新冠病*感染风险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1日在线发表研究说,综合分析显示,人与人之间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有助降低感染新冠病*风险,并且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德国拟培育“迷你肺”研究新冠病*

为了在最自然的条件下研究新冠病*感染人体的细节情况,德国科学家正在利用人体干细胞培育肺部类器官,他们希望用这些类器官研究新冠病*感染的进程,从而确定抗病*物质。

新冠病*可令患者出现冻疮样皮肤病变:多见于年轻、健康患者

5月30日,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上的一份研究显示,在例与新冠病*感染相关皮肤病患者,其中例(63%)伴有冻疮样皮肤病变。出现冻疮样皮肤病变的新冠患者一般年轻、健康,新冠症状相对较轻。在例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中,23例(7%)是实验室确诊的新冠肺炎阳性病例,20例(6%)是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瑞德西韦中度新冠患者三期试验结果公布:疗效有限

美国时间6月1日,吉利德科学宣布中度新型冠状病*肺炎住院患者SIMPLE三期试验的概要结果,可谓喜忧参半。接受瑞德西韦5日疗程的患者在第11天时更易出现临床改善,且改善相比较于标准治疗组高出65%。但与标准治疗相比,瑞德西韦10日疗程结果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俄罗斯研发出鼻内滴入式新冠疫苗,将于6月底临床试验

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的“矢量”国家病*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修托夫称,该中心已于5月21日研发出一款鼻内滴入式新冠病*疫苗。马克修托夫表示,该中心从研发的6款疫苗中选择了最具潜力的3款疫苗准备于6月底进行临床试验。

石正丽与美国科学家发表研究,监测蝙蝠冠状病*跨物种传播

武汉病*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和美国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Alliance)主席彼得·达什亚克(PeterDaszak)教授团队5月31日在科学预印版网站BioRxiv发表了关于蝙蝠冠状病*跨物种传播的最新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已经被《自然通讯》杂志接受,并将于近期发表。

强化个体的群体身份,会加强群体间冲突

北京师范大学和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究了在不同群体爆发冲突时人类的神经活动模式,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Neuroscience)上。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强化个体的群体身份能够使团体间的歧视和敌对性增加、抑制冲动的神经活动降低,并使攻击一方团体内达成共识的神经同步活动增加。

陆生脊椎动物正在加速灭绝,科学家呼吁禁止全球野生动物贸易

6月1日,由斯坦福生物学家PaulEhrlich领衔,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PNAS)的一项研究表明,野生动植物贸易和其他人类活动已消灭了数百种陆生脊椎动物,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更多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

关键基因表达可使大豆单株产量提高10%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寿惠霞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糖转运蛋白GmSWEET10a/b协同调控大豆籽粒大小、含油量和蛋白含量,在大豆驯化改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基因的高表达可使大豆单株产量提高10%。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大死亡”期间巨大火山喷发喷出有*金属

2.52亿年前,火山爆发产生的汞污染了地球,造成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物种灭绝。在近日发表于《地质学》期刊的文章中,作者表示,这些汞含量的峰值可能有助于解释全球范围内的物种灭绝,超过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物种都灭绝了。

科学家提出对抗有源人工干扰新方法

有源人工干扰是声纳在实际工作中必然面对的重要挑战。中国科学院水下航行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郝程鹏团队与意大利同行开展合作研究,提出双辅助数据自适应匹配滤波方法(IDT-AMF)和迭代最小化稀疏学习方法(SLIM),以抵抗来自天线旁瓣的NLJs和/或CJs攻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IEEE航天与电子系统汇刊》。

重庆发现侏罗纪早期最强肉食恐龙证据

近日,《历史生物学》刊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重庆市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代辉等学者成果。研究确认了年3月在重庆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部沙人防空洞旁岩面发现的“鸡爪印”,为诞生于1.9亿年前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兽脚类恐龙足迹群。该恐龙足迹为卡岩塔足迹足迹,为亚洲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侏罗纪卡岩塔足迹群。

水氧化还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学新世界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清扬和刘锦通过激光加热及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发现下地幔主要成分之一的铁方镁石遇到水或含水矿物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矿物相并释放出氢气。该研究丰富了地幔矿物的组成并对地表及地球内部的氢、氧循环提出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以MineralogyofthedeeplowermantleinthepresenceofH2O为题发表于近期的《国家科学评论》。

华东师大研发新型双碱基编辑工具助力基因治疗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大力课题组和刘明耀课题组于6月1日晚在《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论文,展示了一款基因编辑新工具AC-BEmax。该工具打破现有碱基编辑器作用底物的限制,创新地开发了新型双功能碱基编辑器,同时实现胞嘧啶和腺嘌呤两种碱基的转换,为基础研究和遗传性疾病,如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柳属植物性别决定机制获揭示

性别分化是驱动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动力。自然界中有6%的植物属于雌雄异株。近日,《园艺学研究》在线刊发了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教授尹佟明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三蕊柳属于ZW性别决定系统,并对其性别决定位点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功能基因注释,有助于后续对性别决定基因的克隆和解析。

睡前刷手机容易抑郁?薛天/赵欢团队揭示夜间蓝光“致郁”的神经机制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薛天教授与合肥学院的赵欢博士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发现,增加夜间的蓝光光照,会影响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从而引起抑郁相关的症状。科学家们在论文中指出,光照影响着哺乳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情绪。一方面,不少研究显示白天适量晒太阳能提升情绪,采用“光疗”补充光照,可以缓解抑郁患者的症状;另一方面,夜间来自光污染或电子设备的过度光照,被认为有引起抑郁症状的风险。

《柳叶刀》子刊:瘦子也要当心,四成脂肪肝患者都不胖

《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近期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通过对24个国家或地区的93项研究、共覆盖.6万受试者的数据分析发现,全球脂肪肝患者中约40%属于非肥胖人群,近1/5还是瘦子。

Nature首次发现RNA分子结构转变或开辟癌症治疗新道路

5月28日,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参与阻止肿瘤形成的RNA分子可以改变其结构,从而控制细胞中的蛋白质产生。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为治疗不同类型癌症的新策略开辟了道路。这是第一次发现microRNA-mRNA复合体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细胞中产生的蛋白质含量。

一种蛋白质会导致乳腺癌加快恶化

南澳大利亚大学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会让乳腺癌更快恶化,以这种蛋白质为靶点也许能开发乳腺癌新疗法。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Creld2的蛋白质与几类高侵袭性乳腺癌密切相关,这种蛋白质会“劫持”健康细胞从而促进肿瘤生长。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细菌“天然免疫”细节揭晓

6月1日晚23点,《自然-微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章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着眼一种细菌识别外源入侵DNA的免疫防御系统,即I型限制修饰(TypeIR-M)系统。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系统性解析了TypeIR-M系统与靶标DNA及两种噬菌体抑制蛋白(Ocr和ArdA)的多种生理构象的三维结构,并配合突变及生化分析,揭示了该系统的组装、催化和调控机制。

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

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对标国家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以教育创新彰显师范大学的责任与担当,5月30日,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副校长夏立新兼任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部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成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学校地学、矿产、能源、环境、土木、土地、海洋、信息、经管等完善的学科体系、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优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开展自然资源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精准服务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旨在让“北地特色”升华为“北地智慧”,努力为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北地方案”。

西北大学:14个大类招生计划招收人

据人民网报道,年西北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名,与年持平;新增招生专业为俄语和生物医学科学;学校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在年基础上新增计算机类、戏剧与影视学类,调整电子信息类等,预计共有14个大类进行招生。

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上半年不再举行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办公室网站发布公告称,经研究决定,英语、俄语等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年上半年不再举行。公告称,各语种测试组与所有考点完成信息确认工作后,将退还各考点已缴纳的考试费用,已报名缴费的考生可在考点收到退费后在本考点院校领取已缴纳的考试费。

哈佛大学三名终身教授被控性骚扰,院系已成立调查委员会

当地时间5月29日,《哈佛深红报》(TheHavardCrimson)发表了长篇调查报道,曝光哈佛大学三位终身教授面临来自学生、同行等多位女性的性骚扰指控,并指出整个人类学系存在一种将女性置于不利地位的部门文化。随后哈佛大学回应此事,表示将成立由学生、教职工、校友组成的常设委员会,寻找相应解决办法,并解决该系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我国首次完成珠峰区域航空重力测量

6月2日下午,“航空地质一号”飞机完成当天测量任务,平稳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标志着我国首次完成对珠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这是我国首次在珠峰及周边区域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测量,重力测量数据能够计算出更高精度的大地水准面(即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将填补相应数据资料的空白。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速推进

北京市和中科院共建的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介科学与过程仿真交叉研究平台、北京分子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两个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土方施工。今年以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速推进。截至目前,29个重大科技项目中,土建工程完工6个,正在施工建设19个,前期手续办理4个。

我国计划年对土星木星穿越探测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我国计划在年再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火星采样返回后,使用环绕器继续飞行,对其他小行星进行环绕探测。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程,我国计划年对土星木星穿越探测。

“中国天眼”预计9月启动地外文明搜索

近日,相关专家透露,在9月设备升级后,“中国天眼”将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的搜索。专家介绍,作为全球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设计时确立了五大目标,搜寻地外文明就是其中一项。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一期建设完成

在教育部今天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表示:“年顺利完成为期5年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共完成个调查点,超额完成总体规划的14.3%,调查范围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份和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实现工程建设预期目标,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