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荔枝病就是吃荔枝引起的低血糖一文读懂到底 [复制链接]

1#

每年的荔枝上市季节,网上总会出现一波有关荔枝病的科普潮。

但是,纵观这些关于荔枝病的科普鲜有靠谱的,其中大部分连什么是荔枝病都语焉不详。

今天,我们就来深扒一下荔枝病到底是一个什么东东。

荔枝病的来历

根据网友“xiongyongqiang”在知网上的检索,共找到27篇标题中带有“荔枝病”字样的文章,其中医学论文15篇,全部发表在年之前。

除了高度疑似编造的,年发表在《广西医学》上的“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外,几乎所有临床报告都发表在年代之前。

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不再有关于荔枝病的临床报道——这一点异常重要!!!

其中,在年代的论文中对荔枝病的来历有简单介绍。

年(海南)琼山县“荔枝病”防治小组发表的《抢救危重“荔枝病”探讨——附22例临床报告》介绍说:

年海南岛琼山县荔枝产区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病。患者一般在清晨发病,突然昏迷、抽风,若不及时抢救,则可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主要病理改变,为肝脂肪性变。……并肯定与较长期吃荔枝有关。……故有人建议命名为“荔枝病”。

荔枝病的发病情况

上述年文章临床资料部分介绍的重要信息是“患者年龄以4~8岁最多见”。

年发表的来自广西的一份《“荔枝病”17例临床分析》中,17例患者发病年龄2~10岁。

年发表的来自福建的《荔枝病44例临床分析》中患者年龄为2~11岁,以2~5岁幼儿为主。

综合国内早期的有关临床报告,荔枝病主要发生在荔枝产区,荔枝上市季节,连续多天进食较大量荔枝的幼儿和儿童。

发病主要的共同特征有,凌晨到早晨急性发病;最突出表现包括出汗、心慌等低血糖,和反复抽搐、昏迷为主的脑损害(脑水肿)症状。

多数患儿都接受了血糖检测,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糖降低——由于很大部分患儿在入院前已经接受葡萄糖静脉注射治疗,血糖指标并不完全反应发病时的状况。

结合所有临床报告均来自年之前,患儿主要来自荔枝产区贫困农村的基本事实,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荔枝病的“样貌”:

荔枝主要产区,营养不良的幼儿和低龄儿童,在荔枝上市季节连续几天进食较大量荔枝,在凌晨到早晨突然发生的以低血糖和脑水肿症状为主的严重脑病。

这与年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由印度和美国疾控中心对于发生在印度和南亚其他国家不断爆发的“荔枝病”的情况高度一致。

荔枝病的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临床报告和有关荔枝病的科普文章对其发病机制都有介绍。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研究条件所限,国内对荔枝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没有搞清楚,却进行了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推测,这些推测被后来的科普文章引用。

概括起来,国内关于荔枝病发病机制的说法大致包括:

1.荔枝含有大量糖,其中主要是果糖;

2.荔枝中的果糖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然后,

2.1有的说,大量果糖积聚在血液中直接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低血糖;

有的说,果糖需要在肝脏转换成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由于大量进食荔枝,肝脏转化能力有限,导致果糖聚集在血液,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低血糖。

2.2有的则说,大量果糖在肝脏快速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释放,导致低血糖。

2.3又有的说,果糖积聚在血液直接刺激胰岛素大量释放的同时,果糖还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因而导致低血糖。

3.荔枝当中含有低糖氨酸A和甲基异丙氨酸两种毒素,可以直接降低血糖。

总结一下,国内认为荔枝病的发生是由于进食荔枝后大量果糖直接或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导致的严重低血糖。

用一句话说就是:荔枝病,“都是荔枝中果糖惹的祸”。

但是,这些说法与目前的医学理论相悖,不可能是事实。

因为,我们知道,进食含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简单糖的饮食后血糖快速升高,的确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水平的快速下降。

并且,血糖在1、2小时内可以降低到进食含糖饮食之前的水平,这被称为反应性低血糖。

然而,这种反应性低血糖却不会持久,会很快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启动糖异生途径来补充血液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的回升。

即使在夜间数小时,甚至数天,十数天不进食,都可以通过糖异生来维持基本的血糖水平。

因此,说吃荔枝中的果糖会导致可以引发脑水肿的严重脑病,纯属违反基本医学常识的臆想。

这也就意味着国内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的讨论都是错误的。

且不论,吸收的果糖并不会长时间停留在血液中,而是在肝脏进行代谢。

其中部分会转变成葡萄糖,持续缓慢地释放进入血液。

这意味着,进食果糖实际上有利于血糖的稳定,而不是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

那么,荔枝病真实的发病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上述病例对照研究给出了证据确凿,且合理的解释。

总体上来说,柳叶刀上研究认为:

(荔枝产区)营养不良的儿童,特别是幼儿,体内糖原形式的能量储备原本不足;

大量进食荔枝,荔枝中的糖抑制了食欲;

从而导致孩子们不愿意吃晚饭或者直接跳过晚餐,而在晚上“空腹”入睡;

夜间空腹期低血糖原本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身体会通过脂肪动员等途径进行糖异生来不断补充血液葡萄糖,维持基本血糖水平以满足脑组织的需求;

由于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未成熟荔枝含量更高),这两种毒素会干扰脂肪的β氧化(已经被证明),从而破坏了固有的保护性糖异生机制,使得夜间低血糖不能通过生理反馈调节得到纠正,只能持续恶化,以至于造成对葡萄糖对敏感的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发生脑水肿为主的低血糖脑病。

荔枝病的医学命名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给出荔枝病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了。

“荔枝病”符合医学命名规范的名称似乎应该叫“荔枝相关的急性低血糖脑病”。

年同样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有关印度荔枝病论文正是这样命名的。

这种命名似乎要优于年《柳叶刀》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标题中所使用的“与进食荔枝相关的急性中毒性脑病”。

个人观点

就目前国内儿童的影响状况和进食习惯来说,荔枝病早已不再是问题。

——现在的孩子们还会像营养不良年代那样,逮着一种好吃的往死里吃吗?

不会了!

在现在的孩子们意识里,似乎早已没有了“好吃的”这个概念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