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怎么办 [复制链接]

1#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根据数据,我国目前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成人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高达11.6%,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达50.1%。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一类疾病。有研究报道,世界范围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在2.2%~12.7%,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24.7%~37.5%,其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概率约为20%~40%。

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它与糖尿病肾病同为糖尿病的重要晚期并发症,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糖尿病患者致盲原因中居于首位。以下几种因素会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病程。研究发现,影响视网膜产生病变的一个重中之重是病患生病时间长短。随着生病时间越长,视网膜病变的概率会越大,程度也越严重。糖尿病病程小于10年的,发病率仅仅只有6%左右,病程在10~14年的,发病率达到25%,病程达到15年以上的,发病率达到了62%,而糖尿病病程超过30年的病患,几乎有95%产生了视网膜病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见,患病时间对于是否产生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

年龄。相关研究证实,年龄作为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之一,已在临床中得到了证实。国外一项针对视网膜流行病学的为期25年随访研究发现,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明显提高。

尿微量蛋白。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会导致尿微量蛋白上升,尿微量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和视网膜的病变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反映血糖指数的重要依据。

糖尿病患者发生DR越来越年轻化,因此更应引起重视。导致DR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好多已经被证实,但目前为止也有一些危险因素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世界四大致盲眼病之一,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的研究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效果给予充分肯定。

强化教育早期预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因此,定期接受眼科检查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知道需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但不知道需要隔多久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因此,首先要加强患者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确按时复诊及筛查的意义,强化按时检查眼底意识。建议对于已经确诊的l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开始眼底筛查。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中无DR的患者每1~2年进行一次筛查;轻度患者每年一次筛查,中度患者每3~6个月一次筛查;重度患者每3个月一次筛查。

护理干预改善预后

★心理护理

DR患者由于存在视觉障碍,患者自理水平下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悲观、抑郁等。此外,DR患者对于疾病的影响和预后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恐惧胆怯的心理,严重者可以导致抑郁厌世,甚至轻生。因此,心理干预在DR患者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研究证明,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正确认识,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叙事心理护理干预在减轻术后DR患者焦虑和抑郁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饮食护理

DR患者饮食上更应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量摄入富含油脂的鱼类。在视网膜的构成中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有重要成分,同时其代谢也影响着视网膜的正常功能。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调节高糖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发生,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改变患者饮食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眼有益食物的摄入量以维持患者的眼部功能。研究发现饮食护理可以有效延缓DR患者的眼部损伤,并且改变患者饮食结构,调节饮食习惯可以提升患者的视力。

眼科手术围术期护理

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围术期整体护理强化,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56%降低到23%。首先要在手术前控制好患者血糖,DR患者术前空腹血糖(FPG)最好控制在8.5mmol/L,餐后2h血糖11.0mmol/L。舒适化护理可以应用到术前DR患者高血糖的控制。其次,要做好DR患者术后药物护理,护理人员要监督并指导患者按时使用局部抗生素滴眼,以防止眼部感染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注意术后点散瞳药时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如出现瞳孔不规则或瞳孔不能散大时,应及时汇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治疗处置。在行DR患者眼部伤口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每晚以抗菌药物眼药膏点眼并以无菌纱布包扎。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医嘱遵从率,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规避致病发展因素,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现代护理报

作者:火箭*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李霞

中国医管第一报|权威医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