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联合日报」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管住嘴”与“迈开腿”两大法宝,但同时也应该
有些病程较短的患者不知道或者不重视低血糖,而另一些出现过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则对低血糖过度担忧,害怕低血糖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以至于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对于普通人,即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为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3.9mmol/L即为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除了出汗、颤抖、感觉饥饿及焦虑这些典型的症状,还有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没有重视上述预警信号,低血糖的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出现行走困难、视物不清、意识模糊、行为怪异、抽搐甚至昏迷等。也有一些患者在低血糖早期,或不严重的情况下没有症状。这种无症状低血糖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平时血糖控制过于严格和经常大量饮酒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低血糖不仅会增加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跌倒及骨折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对低血糖的恐惧反过来也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所以我们要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更好地预防它的发生。擅自用药成隐性危害
除了饮食习惯变化、运动规律变化、过量饮酒,这些日常生活中低血糖的诱因,不恰当使用降糖药物也会导致低血糖。其中,胰岛素的不当使用最为常见。胰岛素的种类繁多——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不同胰岛素注射时间不同、搭配方式不同、疗效不同,糖尿病患者如果自行变更胰岛素的种类,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如果患者想更换胰岛素,一定要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此外,降糖药中的磺脲类药物和列奈类药物会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它们的不恰当应用也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而且,相比于其他原因,它们所致的低血糖更难纠正,持续的时间更长,尤其是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中,更需要引起重视,不要擅自增加新的降糖药物。6个应对招数
医院,建议立即测量指尖血糖。血糖≤3.9mmol/L,立即“吃15~20”糖(吃15~20克葡萄糖或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然后“等15”(等15分钟再次监测血糖),如血糖值还没达到正常,再吃15~20克糖类食品,然后等15分钟再监测血糖,如血糖>3.9mmol/L,但距离下次进餐时间超过1小时,可以吃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
如果正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例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时出现低血糖,需用葡萄糖或蜂蜜纠正,不宜采用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的方法,因为此时用这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如果患者在进食升糖食品后仍无法纠正低血糖,或者出现意识模糊等更严重的症状,建议立即呼叫救护车,尽快就医。切记低血糖医院。
低血糖反应消失后,如果在午夜或离下一餐1小时以上,可以加餐一次,但应避免摄入过多热量使血糖升得过高。
在记录本上写明低血糖发生的日期、时间,低血糖反应情况及血糖值。
原因不明、频发低血糖时,需及时就医,以便查明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低血糖有时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很难避免的插曲。经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但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需要更频繁地测量指尖血糖,掌握整体的血糖情况。如果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低血糖,则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目前的降糖药物,使血糖平稳。预防有策略
在低血糖发生时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出现出汗、颤抖、感觉饥饿及焦虑、极度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状,那便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若条件允许,立即测量指尖血糖,没有条件测量血糖,应立即进食快速升血糖食品。症状较重,意识模糊的,应立即拨打“”,尽快就医。
制定合理的饮食及运动计划。每天在用药基本相同的基础上,保持相似的进食量及运动量,避免产生较大的变化。鼓励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但应循序渐进、做好准备。比如,监测运动前后的血糖,根据血糖高低调整降糖药物,并随身携带糖块。
自我日常血糖监测。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与之接近,即使没有低血糖的症状,也应及时到门诊复诊,调整降糖方案。如果近期经常发生低血糖,需更加频繁地测量指尖血糖,找出低血糖的潜在原因,及时调整降糖药物,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
确定合理的控糖目标和降糖方案。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要避免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而导致低血糖。在血糖未达标的情况下,医院复诊,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达标。达标后不要放松警惕,要维持稳定的药物治疗,在家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到门诊随诊。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