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联合国糖尿病日,为糖友开启降糖锦囊 [复制链接]

1#

世界糖尿病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同时,血液在悄悄变“甜”,糖尿病这个“甜蜜的杀手”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目前我国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之首。在庞大糖友人群中,仅有不到一半的糖友把血糖管理好了。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又叫世界糖尿病日,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年共同发起,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呼吁对糖尿病管理的重视。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广大的糖尿病病友们,您的血糖管理好了吗?当您的血糖管理不佳时,一定一筹莫展,一定有许多困惑。今天,让我们与协和内分泌医生同行,开启控糖锦囊吧!

本期要点

1.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

2.

|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监测需要综合管理

3.

|饮食运动需要个性化管理

4.

|降糖药物使用需要规范化管理

5.

|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发展新方向—智能化管理

1.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

指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广大糖友都习以为常的血糖监测手段。指尖血糖的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如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酌情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近年来,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开始大展拳脚,逐渐走进糖友们的生活,为广大糖友提供了更精细化的血糖监测手段。通过植入皮下的硬币大小的探测器可以每隔数分钟监测一次血糖,可持续佩戴长达两周,洗澡、游泳等活动均不受干扰,既减轻频繁扎手指的痛苦,又能全面记录血糖变化规律,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依据。然而,目前动态血糖监测暂时还无法完全替代常规的指血血糖测定,其准确性、稳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因此适当结合指血血糖监测也是必要的。目前部分血糖仪还开发了自动上传并储存血糖数据的功能,糖友们可通过相应的手机APP随时回顾过往的血糖数据,使血糖管理更为便捷。

2.

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监测需要综合管理

眼底、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因长期“泡”在“糖分超标”的血液中会逐渐出现病变,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真正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罪魁祸首。为了及早发现这些并发症,每年应进行1次评估: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肾功能、肾脏超声可评估糖尿病肾病,通过眼底检查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大血管超声、心脏彩超可评估大血管并发症,通过肌电图、残余尿超声可评估神经病变。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常常“拉帮结派”共同作案,所以也别忘了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尿酸。

2.

饮食运动需要个性化管理

“管住嘴”并不代表糖友们与好吃的食物完全绝缘了。营养科医师是糖友们高效管理饮食运动的好帮手,应定期与营养科医师沟通调整饮食方案。最近“生酮饮食”、“轻断食”等一些特殊的饮食模式掀起一股热潮,但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糖友们不应盲从,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应均衡。主食可选择升血糖速度较慢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粥等流质主食,高纤维食物如非淀粉类蔬菜、粗粮应适当多吃,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尽量少油少盐。近年来,食物相关的手机APP可帮助糖友们查询不同食物的热量及升血糖速度、记录饮食数据,也为糖友们的饮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近年来,“无糖食品”、“0糖0卡0脂肪饮料”因“自带口感+健康两不误的光环”迅速走红,成为深受广大糖友喜爱的“养生”网红食品。所谓的“无糖食品”是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成分的食品,因为加入了木糖醇、山梨醇等甜味剂可产生甜味。“无糖”并不意味着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克或每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如果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且不易控制,还可能引起腹泻等危害。另外,不少无糖食品虽是低糖,却可能高脂高热量,也会使血糖明显升高。因此,不能直接将“无糖”与“不升血糖”划上等号。

图片引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