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扩散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222/4580704.html医院,可以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也可以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
对大部分人来说,如果可以选择,医院绝对是我们最不想踏入的地方,没有之一。但事与愿违,我们总需要变换着各医院的大门。
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可能莫过于医生变成患者——脱下自己身上的白大褂,换上病号服。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的作者拉娜·奥迪什——美国医学博士、危重病医师,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视角,对医疗与疾病作了一次详细的审视,指出了医疗体系与医患关系中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和盲点。
她本人也是经历了多重生死考验,由医生一再转变为患者的经历让她不仅看到了此前身为医生的盲点,也让她知道了应该如何让医疗不再伤害患者和医生。也正因为她具有医生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使得这本书同时具备了可读性和知识性,内容格外丰满。
《纽约时报》有一条书评这样写道:我多希望在我进医学院的第一年,奥迪什的这本书能成为指定读物,和白大褂与听诊器一起交到我的手上。
这本书让我不仅开始走进了医生的世界,也学会了更好地与我的家人与朋友相处,并初步具备了面对突发情况的勇气。
一、走进医生:医生也是人,而不是超人
最近,朋友圈被*的一个演讲视频刷屏了:
“一个医生连做两台手术,累计8小时,滴水未进,手术结束之后,喝了一瓶5%的葡萄糖。结果有一些网友质疑说,这瓶葡萄糖比普通的水贵多了,谁付钱呢?
*是这样说的:医生也是人,8小时没喝水之后,这瓶水对他来说绝不仅仅是水,也是救命的东西,更何况这瓶水还由他们科室支付。社会不能无情到这种地步。“
其实不要说他是一名8小时手术两台,治病救人的医生,就是一个普通的,8小时没喝到水的人,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愿意为他付一瓶水的钱。
但为什么这个角色变成了医生,他们就好像不一样了,难道说医生们都是超人吗,不能有正常的机体需求吗?
你又知道吗,所谓医者不自医,其实医生们对待自己比我们想象中的”狠“多了,忽视或者弃之不顾自己的机体需求是他们自己日常的常态。
作者拉娜在书中这样描写她自己的经历:
为了当一名好医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尽量避免让肚子里的孩子影响正常工作,于是我对某些体征不管不顾。例如。严重水肿暗示孕妇的身体存在异常,我却穿上压缩袜,以便自己能多查几个小时的房。我拒绝坐下休息,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虚弱的表现,还是一种特殊待遇,因此当我的右侧身体第一次开始出现坠痛时,我再次陷入了危机。眼看这个问题越发严重,我却永远想轻描淡写的处理。
作者对自身身体的漠视,以致她不幸失去了第一个孩子,更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平常对待医生,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些体谅与关心?
医院现场,就亲身体会到了医生的忙碌与不易:
外甥感冒了,我陪同姐姐带他去看儿科。因为是临时决定去,网上的号早已被预约完,我们只能下午赶早去排队现场预约。候诊厅里坐满了人,我们下午2点到,也只预约到了35号,前面还有20多个人在候诊。
15点45分,终于到了我们的号。15点53分,离开医生办公室,准备去药房拿药。我看到此时的候诊显示屏上,显示的预约人数已到了54号,而这是单独一个医生的而已。
我们经常抱怨说看病难,如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但谁关心医生几小时不吃不喝连续工作了?患者的康复,或者说一句小小的感谢,也许就是医生持续工作的动力了。
二、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联系
讳疾忌医,也许是很多人的共病。虽然我们总是责怪我们的亲朋好友总是拖到病情相当严重或疼痛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才愿意真正发声承认自己身体不适。但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对于身体发出的各种警告信号,我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搪,就好像我们只要不去深入了解它,坏的事情就不会降临似的。
我的好朋友就是如此,她确诊前很长一段时间就感觉鼻子不太舒服,以为鼻炎作祟,就一直没怎么理会。直至鼻子连续几天出血了,医院检查,结果确诊是鼻咽癌早期。而她当年才25岁。
当她哽咽着告诉我这个噩耗时,我怎么也不敢相信。我们刚刚才一起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出国游,她才25岁,怎么会,怎么可能,怎么这么突然……
不幸中的万幸,由于她的病情发现的比较早,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放射治疗后,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经过这几年的身体调理,她算是康复了,现在只医院检查。
她当初得知自己可以出院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医护人员们致谢,感谢他们的用心与照顾。她说她永远也忘不了术后喉咙干疼的痛,明明很渴,却不敢喝水,因为喉咙在喝水时更痛,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她告诉了医生。
她的主治医生知道后,马上安慰她,说喉咙干疼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会慢慢好起来的,让她不用担心。另外就是说她的治疗效果很不错,治愈的可能性非常高,让她对自己有信心。并让护士给她找了一个很细很细的吸管,让她慢慢喝。
身为一名重症患者,茫然、忐忑、害怕、恐惧等各种情绪在空闲时总会萦绕于心。如果医护人员只是把患者看成一个病例,刻意与之保持距离,长久下来,其实受到侵害的不仅仅是患者的心灵,同时也包括医护人员的心灵。
正如书中所说“医生不能凭空治愈患者,他们需要的是与患者建立联系。”医生是人,患者也是人,打开彼此的心灵渠道,我们的心灵不仅不会被掏空,反而还将被填满,因为人的感情共鸣是双向的。
结语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读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都是漏出的光,凝聚在一起才可以治愈彼此的伤口。“
其实,不仅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拥有互相治愈的能力,其实夫妻、父母子女、朋友、情侣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作者拉娜能多次成功闯过*门关,不仅得益于医护人员的帮助,更离不开母亲的关爱,丈夫的不离不弃。
痛苦与疼痛总是不期而至,直面它,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力量来应对。愿你我互相关怀,寻找共鸣,相互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