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灵活用药,给肥胖糖尿病患者ldquo [复制链接]

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听起来似乎与眼睛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其实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在于会引起很多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01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就是医生常常简称的“糖网”,或者DR。“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特殊血管并发症,其主要特征为视网膜血管的闭塞和漏出。“糖网”晚期一旦失明,很难复明,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患了糖尿病,是否发生“糖网”取决于:患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

据统计,有10年糖尿病病史者,7%有视网膜病变;15年者约25%;15年以上者达6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20年后有80%以上发生视网膜病变,而控制良好的患者只有10%左右出现视网膜病变。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延缓其进展至关重要,可使绝大多数患者保存有用的视力。

02

“糖网”病变过程

“糖网”初期是没有明显征兆的,且多数糖友的视力不受影响。

但随着病变的发展,“糖网”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如*斑区受累,导致视野中心出现暗影,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视网膜上的小血管破裂,少量血液渗入玻璃体,患者眼前有黑影飘动。当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出现瘢痕组织,会导致视网膜脱离。它还会阻碍眼内液体流动,导致患者出现青光眼,最后甚至失明。

03

“糖网”的分型

1)正常眼底:眼底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有5%~10%的人会出现视网膜病变。因此,对于检眼镜检查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应1~2年复查1次。

2)轻度视网膜病变:这部分患者除了微血管瘤,还会出现硬性渗出和出血斑。

对于此类患者,如果没有出现有临床意义的*斑水肿的症状和体征(如视物变形、明显的视力下降),应每年复查1次。

3)重度视网膜病变: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半数患者会在1年内发展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此期患者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都应酌情及时行激光光凝治疗以挽救视力。因此,应当每3~6个月进行复查1次。

04

“糖网”常见症状

1、近期出现视力下降,以及夜间视力下降更明显或近视程度加重;

2、视物不清、模糊,如隔云烟;

3、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看东西出现重影;

4、眼前有发黑的物体漂浮;

5、走路易出现磕碰的情况,有视野缺损,眼睛能看到的范围较以前明显缩小。

糖尿病患者如在日常生活发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趁早就诊。

05

“糖网”一般眼科检查

眼科的一般检查包括视力检查,扩瞳后裂隙灯下三面镜或前置镜检查、直接或间接眼底镜检查等。

06

如何预防“糖网”?

1、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每周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广场舞、打球等;

2、用药物严格控制血糖,“糖网”的发生与糖尿病控制好坏同步,血糖高或血糖波动太大,发生“糖网”病变的机会越大;

3、控制血压,使血压/80mmHg,力求降低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4、降脂治疗,“糖网”与血脂密切相关,降低血脂有助于改变视网膜状态;

5、经常服用改善血流黏滞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缓解视网膜缺氧。可用阿司匹林、血塞通或维生素C口服等;

6、其它药物治疗:如羟苯磺酸钙,可对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三高”因素,如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黏滞性,血小板高活性有明显的抑制和逆转作用。

07

并发眼科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本身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进一步引起各种眼部并发症。此时即使血糖控制,全身状态有所好转,也不能使眼部的病理过程逆转。因此,必须配合眼局部治疗,才有使病变稳定的可能。

1、抗炎与溶栓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

2、激光光凝治疗,可制止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水肿的发生,降低致盲率;

3、冷凝治疗:不能采用光凝治疗的患者,也可采用冷凝疗法,可达到与光凝治疗类似的目的;

4、玻璃体切除术: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治疗虽无法根治,但可有效防止视力的进一步恶化。

08

小贴士

一旦发生了“糖网”尤其是眼底出血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出血。

要预防“糖网”,建议一定先要控制好血糖,定期进行眼科随访,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此外,药物、激光、手术也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图文来源: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2#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不容易,需要按时打针、吃药、控制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这条路要更难走。好消息是——以治疗糖尿病为主的代谢性疾病见长医院内二科,最近灵活调整了针对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降血糖,还能同时减体重、减少打针、吃药的次数和药量。对肥胖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福音。

01成功帮助肥胖糖尿病患者“减负”

前两天,64岁的张先生回医院内二科复查。当知道自己血糖血脂血压各方面都挺好时,他不由地感慨:这太不容易了。是怎么回事呢?

近2个月前,94公斤的张先生在参加我院的糖网筛查时,不仅查出血糖、血脂较高,还查出肝功能不正常。于是,他找到了内二科主任、我院糖尿病专科首席专家韦莉,办理了住院。住院的一个多星期里,韦莉针对他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不仅帮他控制住了血糖,还调理了肝功能。出院后,按要求,他在第三天回院复查,血糖正常。然而,一个月后,他和爱人一脸愁容地出现在韦莉面前:他的血糖又不正常了,体重还长了6公斤。

韦莉说,张先生出现这样的情况,肥胖是主要的因素。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在原来药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糖就很难达标。

为了帮助张先生降血糖、减体重,韦莉调整了用药,使用了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类型的药物。“这是一种新药,但在国外已经使用近10年,我们国家近期才把它纳入了医保慢病范围。它特别适合肥胖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不仅可以帮助降血糖、减体重,还能减少打针的次数和吃药的药量。”

效果如何呢?张先生在内二科住院半个月,出院时,体重减了8公斤、血糖正常、口服药量减少。前两天复查,一切都挺好。这让他喜在眉梢。

张先生并非个例。60多岁的马女士,住院时80多公斤,出院时体重减了6公斤,血糖正常。一个多月前,她到我院实施了眼底病手术;63岁的荣女士,正在内二科住院,仅仅5天时间,体重减了2公斤,打胰岛素由原来的一天4针变成早晚各一针,口服药由原来的2种药、一天各三次变成只用吃1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达标。

“看到这种新药对肥胖患者起作用,我也很高兴。但话说回来,糖尿病人或者肥胖的人,请一定注意控制体重。”韦莉说。02预防糖尿病从减肥开始

肥胖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呢?韦莉想借这个机会,给肥胖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提个醒。

她介绍,长期持续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是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统计表明,糖尿病在体重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0.7%,但体重超过正常值越多,糖尿病的发病率就越高。糖尿病的危险与肥胖持续时间以及肥胖程度有关。而且,腹部型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的人。

肥胖为什么容易引起血糖增高?她介绍,肥胖者体内存在着一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人在进食后将大量的糖份吸收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只有依靠胰岛素,血糖才能进入细胞,被人体利用,同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被胰岛素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肥胖者的细胞,特别是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

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以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就会大量合成胰岛素,造成肥胖者血胰岛素水平大大高于普通人。

肥胖者早期还可以通过高胰岛素血症来勉强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后就有可能由于过度工作,胰腺合成胰岛素的功能渐渐衰竭,胰岛素的生成无法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久而久之,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产胰岛素。

糖尿病现在还无根治办法,但却可以预防。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保持正常的年龄体重,做到合理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糖尿病要从防止过度肥胖开始。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物多样化、科学计算总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禁酒及禁甜食等。运动是肥胖及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措施。运动可增加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糖尿病的症状。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具有良好预防肥胖、减肥的作用。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科室简介

▲医院内二科医护人员竭诚为患者服务。

内二科包括内分泌、糖尿病、肾内、血液、风湿免疫等系统疾病亚专科,医院1号楼四楼,医院2号楼二楼,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现有医护人员2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糖尿病专科护士1人。曾先后派多名医师、护士到国内、医院学习、培训、进修,技术力量雄厚。科室同广西医科医院内分泌科共建医联体,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痛风、高脂血症、骨质疏松、肾病及其常见血液疾病及风湿免疫病等疾病诊治有较好的造诣。科室现拥有胰岛素泵、动脉硬化检测仪、糖尿病足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仪、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检测仪、呼吸机、注射泵及其各种理疗、治疗仪等多种设备,医院拥有CT、DR机、胃肠机、彩色多普勒超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可满足患者诊断、治疗的需求。

文/编辑

陈小燕

审核

麦静

医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