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PI实验室副研究员蒋宗哲博士//
科研,是一条未知且充满挑战的荆棘之路。
本着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医院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PI实验室副研究员蒋宗哲博士,走上这条荆棘之路,一走就是十余载。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从西安、北京、深圳再到泸州,他的科研追梦之旅从未停歇。
而立之年奔赴酒城,一展科研抱负
科研,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是遥远的命题。但是,高中时期的蒋宗哲却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他喜欢看科技方面的杂志,但凡电视里播出各类科普类信息的时候,他都会聚精会神地观看。
“可能最初是起于自己对未知领域的好奇,随着深入地了解,我觉得科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渴望去探索。”
正是源于对科研的热爱,蒋宗哲在大学本科时选择了当时相对冷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大四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在这里,他从发育生物学硕士读到了博士,在高强度的科研课题下砥砺前行,并于年博士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深圳大学糖尿病研究所,师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华先欣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年,步入而立之年之际的蒋宗哲渴望在科研之路上取得一些新的突破,恰在此时,求贤若渴的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他便选择了投身酒城泸州,开启全新的科研世界。
“西南医大附院有非常高端的PI实验室、能力极强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泸州市和院方领导对科研的高度支持,这些底蕴相比一些大城市也不遑多让。”
蒋宗哲的梦想,就是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课题,而西南医大附院可以为他提供这个平台,双方磋商之后,蒋宗哲知道,自己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潜心研究糖尿病胰岛生物学,为了帮助更多患者
年底,蒋宗哲正式加盟医院,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PI实验室副研究员,并牵头组建糖尿病胰岛生物学研究团队。
补充购买仪器设备、组织科研人员,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糖尿病胰岛生物学研究团队很快组建完成,研究的方向为二型糖尿病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其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为《2型糖尿病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人体血糖调节的核心器官,胰岛在二型糖尿病进程中不断受损直至丧失功能。基于此社会与自然科学问题,本项目拟构建高脂诱导的二型糖尿病模型,结合临床病理组织,通过高通量测序与质谱分析,筛选胰岛损伤的关键靶分子并制作转基因动物,从动物-细胞-分子三个层次上解析二型糖尿病进程中胰岛损伤的分子机制,为后续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蒋宗哲表示,之所以选择主攻此方向,正是基于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后,由肥胖所带来的二型糖尿病不断增加,希望通过他们的研究,能够取得一定的突破,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减轻痛苦、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做基础研究往往是乏味且寂寞的,为了求证实验结果,有些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地做,而且一做起来就是连续几个甚至10多个小时,对于蒋宗哲来说,深夜加班做实验已是工作的常态。“在做小鼠的胰岛提取实验时,过程比较漫长,由于胰岛包裹在胰腺内,需要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将一个个如发丝般细微的胰岛提取出来,既要做到‘火眼金睛’,又要心灵手巧,时间长了眼睛看花了、握仪器的大拇指也僵了。”蒋宗哲说,这样的一次实验一般都要挑几百个胰岛出来,有时要从下午一直做到深夜十一二点左右。
平凡实践中出真知,潜心研究终有收获。目前,蒋宗哲博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IP调控人胎儿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的机制及其移植应用》,其研究成果已于年7月正式发表于国际糖尿病权威杂志《Diabetes》。
填补糖尿病基础研究空白,提升PI实验室团队实力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疾病本身及其并发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都比较大,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为了对抗糖尿病这一“顽疾”,保障川渝滇黔结合区域群众的身心健康,多年来,医院在糖尿病的诊疗及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医院副院长徐勇教授率领的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PI实验室主要从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比如由糖尿病引发的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糖网病变等,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从蒋宗哲博士带领团队加盟后,弥补了实验室在糖尿病胰岛生物学研究方向的空白。现在,PI实验室从对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到相关的并发症研究,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提升了整个PI实验室团队的实力。
“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治愈,只能缓解控制。”蒋宗哲说,希望通过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和研究,能取得一些新的突破,解析出糖尿病胰岛损伤的一些机制,然后往外延伸,研究出怎么用药物来进行阻断,为早日治愈糖尿病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造福于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文/任诗雨、赖谦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浩
校对:任诗雨
主审:王伊
新闻-
宣传部投稿邮箱:x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