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坛奖影后尊严碎一地,八十多岁还被要求劈 [复制链接]

1#

北京电影节过去十几天。

Sir有股劲儿一直没缓过来,感慨、失语、五味杂陈。

好电影都会有后遗症。

不用太羡慕。

再过两天,轮到你们。

妈妈!

SongofSpring

9月9日超前点映,9月10日中秋节正式上映。

最近《隐入尘烟》票房逆势飙升,让更多人看见了国内“文艺片”的魅力与潜力。

Sir也对《妈妈!》多了一份信心。

导演杨荔钠上一部作品《春潮》是Sir近几年印象较深刻的国片,这次在北影节首映后,口碑又在业内爆了,主演之一吴彦姝更是摘得天坛奖影后。

当时预告的一幕,Sir就感觉这片不简单。

妈妈和女儿吃饭。

妈妈:哎,我是你妈妈

女儿:你真像我妈妈

像?

到底谁糊涂?

海报还有第三个人(文淇),谁是谁妈,谁是谁女儿?

这些疑问,也是Sir看完片后陷入复杂情绪的原因。

你把它看做“悬疑片”。

它却毫无防备地,给你呈现“战争片”、“惊悚片”、“治愈片”。

01

体面的溃败

与预告片里埋下的揪心场面相比。

《妈妈!》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平淡。

清雅校园里,一对母女日常:

女儿(奚美娟饰)为母亲(吴彦姝饰)每天做好早餐,准备好她每天要吃的药,医院检查身体,给她做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女儿65岁,母亲85岁。

老的,费心费力,严肃严谨。

更老的,则像个孩子——爱撒娇,爱挑食,爱装病,以及……不爱吃药。

别以为就这么完了。

平淡之下,满地雷区。

一连串钩子吊起好奇心:

女儿为什么天天这么忙?

除了照顾母亲,她白天去敬老院帮厨,晚上再去做义工,帮环卫工扫地……

缺钱?

不可能。

片中有个细节,警察在话里话外提醒她,按手印会影响名誉。

有名誉,需要注重名誉——包括早逝的父亲和高龄的母亲在内,都曾是大学教授。

攒钱?

没必要。

女儿未婚,无子女,不过常有她资助的学生来看她,社区全科医生(朱时茂饰)也是老相识。

两母女的晚年不能说轻松,至少也是无忧无虑吧。

但是,一旦离开母亲,女儿性格就变得怪异。

公交上发现小偷(文淇饰),不制止;被小偷栽赃,都进警局了,不辩护。

甚至家里进了贼,她发现了也只是躲起来不吱声。

好像,世界上很多事都与她无关。

为什么呢?电影会给答案。

总而言之,女儿过着仿佛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把过去的磨难消解到日常的仪式感里。

电影全是弦外之音。

比如两母女自己有一个“节日”。

这天,她们会放肆一下,吃老年人不敢多动嘴的糖醋鱼,摆上蜡烛,开壶小酒。

庆祝啥?

妈妈说:大概只有我们家把你父亲(一个男人)的忌日当成节日过。

本来,生活在母女二人达成共识的轨道上继续滑动,直到结束那天,也挺好挺体面。

可对于老人。

顺遂是心愿,意外才是常态。

某天,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年迈的妈妈要去照顾女儿。

这便不再只是一场病那么简单。

还记得吧,电影还藏了一条悬疑故事线——女儿怪异的原因。

导演就是要让观众面对残酷的人生真相,跨过桥段去思索一个问题:

女儿的阿尔茨海默病是病症,会不会也是一个隐喻?

一边是因为疾病,女儿逐渐失去了她的修养、体面、认知,乃至自理能力。

另一边,因疾病,她坚硬的外壳一步步碎裂,露出内在的情感包袱,与累累伤痕。

女儿,更怪了。

越夜越惊恐,稍有动静就全身紧张,歇斯底里,为什么?

时而醒着梦魇,看着故人依稀身影出现在书房、廊下昏黄的灯光里就忍不住少女般惊喜,奔过去,又扑个空,为什么?

至少Sir看到这些情节就感觉片名中的“!”。

这是一场战争,敌人是回忆。

女儿那些经年的暗涌,压抑的秘密情绪,原来她以为可以靠肉体和学识镇住,藏住。

可惜,65岁这一年她迎来最大的挫败感。

02

困在时间里的女儿

真相是什么?

Sir不剧透。

如果只为求一个所谓答案去看电影,也会像女儿被困在时间,被追索这个动作所束缚。

电影真正的重头戏,是对于母女二人生活的展现。

阿尔茨海默病如何让她们进入慢性死亡,再获得重生。

根据百科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除了普通人认知的记忆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外,还包括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的症状。

翻译成大白话:它会逐渐剥夺人的那些记忆,情感,意识,最后只剩下一个肉体躯壳。

缓慢杀死人的灵魂。

刚开始,是突然紧张、恍惚。

接下来,是记忆和认知出现短期障碍。

提笔忘字,大脑短路。

女儿确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趁还清醒,去银行把存款转移到母亲名下,然后在家里大量贴上标签,标记每样家具的位置、作用。

再接着逐渐失去理性。

这也是导演主要在呈现的部分。

女儿逐渐失去了她之前呈现的善良、勤恳、礼貌的一面。

性格变得乖张,行为变得无序,经常给母亲惹祸。

母亲毫无怨言。

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只能跟在她后边,帮她收拾,帮她维持。

不得不说,两位老戏骨都贡献了惊人演出。

得知女儿患病后,母亲开始健身,提高体能,以八十多岁的高龄。

女儿病情加重,她只能一边哄着,一边抹泪,令人动容。

更让Sir感叹的是,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在展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上,贡献了可能是今年以来国片层次最丰富的表演。

如何表演内心的痛?

首先,气质的对比。

作为退休物理教授,患病前,除了苦行僧式的淡漠,身上还有很强的距离感。

尤其是与教文学的母亲对比,母亲常常是很感性地读诗,撒娇,为女儿的遭遇悲伤,流泪。

而女儿则全程保持理科生的冷静,淡漠的无奈。

这只是一开始。

病情加重,从行为习惯就能发现,这个“人”的灵魂已经被病魔“修改了”,一步步靠近感性的母亲。

内急时像小孩一样原地转圈;

大口吃冰淇淋,像小孩一样手上动作不连贯,各种捉弄母亲,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往荷包里塞……

生气还咬人。

咬完之后,她那一瞬间的愣神,又是无比后悔。

变化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能在表演中看出她慢慢感受那种记忆和情感在消退的过程。

母亲问女儿名字,女儿笑着惊讶,我的名字你都不知道?

母亲问,冯济真(女儿真名)是谁?

女儿不惊讶,不悲伤。

她呆住了。

她听到自己名字,却不知作何反应。

与母亲吴彦姝的内敛,动人不同。

奚美娟饰演的女儿,把阿尔茨海默病来袭时,生活逐渐时失控,钝刀割肉的痛苦,表现得同样震撼。

Sir相信《妈妈!》在大银幕上的呈现——不论是细致的病理变化,还是老年患者和家属的痛苦——都能让更多的普通观众重视起这个病症。

这就是电影希望传递的“邀请”:我们不能满足追求剧情的张力,更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