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网11月13日电(本网记者裴振萍通讯员江丽波宁宇)11月12日,医院内分泌二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试餐会”,配合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提出“家庭与糖尿病”这一主题,让更多患者的家庭共同参与到糖尿病患者管理、治疗和预防当中。
“试餐会”选在午餐期间,根据内分泌专家指导的热量食谱,医院营养科协助定制了午餐,免费提供给内分泌二科住院的患者。午餐的热卡分卡和卡,米饭配四个菜,荤素搭配合理,适合不同体重的患者。内分泌二科徐滨华主任介绍,其实“试餐”的饮食热卡,已经是患者所需热量的最高上线,就是想让患者直观地感受到“标准饮食”的量和品种。
徐滨华主任表示,只有在恒定和均衡饮食和运动情况下,医生才能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降糖路上千万不能“一曝十寒”、“忽上忽下”。想要管理好糖尿病,必须驾驭好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之“五驾马车”。
糖尿病患者享口福“波浪”血糖损伤大
无论对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它贯穿于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饮食方案,服用再多的药物,注射再多的胰岛素,血糖控制都会不佳。
“很多人说,这个水果含糖高不能吃,那个主食低糖可以多吃。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没有那些食物是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吃的。”内分泌二科徐滨华主任强调,饮食应该低盐、低糖、低脂、清淡,而清淡不是完全的素食,患者应该营养均衡,鱼虾蛋奶等蛋白质都需要,关键是摄入量要恒定。
徐滨华主任说,“患者住院后,医生会根据每位住院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食谱,并讲清每种食物的热量,但是很多患者在院期间遵医嘱很好,出院后就大快朵颐或饥饱不一。如果每天热量不恒定,血糖值波动会很大。”
她举例说,如果患者每顿都吃一个馒头,这样血糖基本处于稳定,但是如果患者这顿吃二个,下顿吃半个,虽然治疗方案没有变,但是患者的血糖一定会波动,并且振幅很大。这种血糖持续的大幅度波动,对患者各个脏器损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在试餐过程中,患者小杜看着手里的“标准午餐”苦着脸说:“我特别能吃,医生给我设定的食谱我感觉不够吃,我可不可以多吃一些。”对此徐主任表示,医生针对患者制定的食谱都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完全能满足患者的摄入量。如果患者每餐不能严格按照制定的食谱进食,超过规定标准,那么就一直保持现在饮食量,在该热量下医生会通过调整降糖方案,让患者的血糖同样达到标准。
徐滨华建议,如果患者总是感觉难以饱腹,可以选择低热量的蔬菜,少油进行烹制,就不要考虑“地三鲜”,选择“清炖辣椒茄子”更适合。佳节会友美味云集,很多糖尿病人对于“舌尖上的美味”常望之兴叹,她表示,患者可以通过“求精勿多”,选择少量多样饮食来满足自己的美食欲望。
运动需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我经常运动,为什么血糖总是忽高忽低?”很多糖友有这样的疑惑。虽然糖尿病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已经成为常识,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工作忙,生活累就不想动,而对于老年人,天气寒冷,跑步锻炼远不如在家休息舒服,所以很多患者的运动,往往难以持之以恒。
徐滨华主任强调,“运动一定要每天坚持,有的患者周末在家躺一天,一测血糖高了,周一连续运动一两个小时,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特别是一些需要用胰岛素患者,餐后2小时大量运动,会造成低血糖,引起更大的危险。”她形容,运动相当于“加药”,不运动相当于“减药”,所以不规范的运动,同样能造成血糖大幅度的波动,最好的运动方法是餐后的30—40分钟,此外持之以恒和量力而行是最重要的,只有恒定饮食和运动,医生才能确定适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血糖真正有效的控制。
“抗糖”路上需要夫妻搭档
此次“试餐会”内分泌二科还特别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科室录制宣传教育VCR在每间病房的电视上播放,患者和家属都看得聚精会神。
“以前我们家老王特别喜欢吃油大的菜,我就多放油,血糖一直控制不好。现在听了电视讲座才知道,原来这不是爱,是害呀!”王先生的妻子后悔地说。
徐滨华主任表示,这次邀请患者家庭成员一同接受接受健康教育,就是让患者家庭也感受到健康饮食的标准、食物的热量、营养物质分配,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对于患者长期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徐滨华介绍,在临床上发现,糖尿病患者也有“夫妻相”,其实糖尿病不遗传,也不传染,这是由于不健康的共同生活方式和爱好造成的。宣传糖尿病与家庭的关系,就是让患者和身边的亲人共同行动起来,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