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天”
秦可佳是一位航天工作者,但是却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一位罕见病患儿的母亲。她的女儿叫做悠悠,所患上的这种罕见病叫做黏多糖贮积症。
人们说,怀胎十月是辛苦的,对于秦可佳来说,这十个月是辛苦且幸福的,她对未来充满了期望。悠悠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然后会爸爸爸爸地一起喊,这让夫妻两个人沉浸在无尽的幸福之中。
在悠悠确诊之前,秦可佳并未发现悠悠有什么异常,可是一次出差之后,她开始意识到,悠悠似乎与其他同龄的孩子有些许不一样。经过检查,医生告诉秦可佳夫妇,悠悠的智力可能发育落后,理解能力很差。秦可佳一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甚至觉得这是医生的误判,她开始与丈夫四处求诊,想要弄清楚悠悠究竟得了什么病。
最终他们在北京医院得到的答案是: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复杂的、进行性多系统受累的溶酶体病,是由于降解糖胺聚糖(亦称酸性黏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s)的酶缺乏所致。这种疾病的患者在出生的时候一般都没有明显的异常,之后有一段正常或相对正常的发育过程,然后,时间之矢将会倒转,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将会逐渐出现症状,并且进行性加重。他们多在1-2岁发病。轻型患者发病稍晚。
黏多糖贮积症共分为7型,涉及11个基因编码的11种溶酶体酶,悠悠所患上的是黏多糖贮积症Ⅲ型,主要表现为严重智力发育落后。6岁以后会出现面容轻度粗陋。无角膜混浊,但身高正常,X线骨骼改变较轻。后期可出现关节僵硬、肝脾大和癫痫。
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时间会给予他们长大的力量;而对身患黏多糖贮积症7岁的悠悠,情况却似乎相反,时间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不是向前跑,而是一点点在倒退。秦可佳说,由于症状会进行性加重,“悠悠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天”。
“无药可医,除了绝望,还有无尽的孤独”
黏多糖,一个看上去甜蜜的名字,却无情地改写了一个个患儿及其家庭的命运。这种疾病会在短短几年内,把患儿在最初短暂正常时所获得的所有能力一一收回,他们会忘记走路、说话、吞咽……甚至呼吸,变成一个植物人,最终再残忍地被这种疾病带走。
而这种罕见病,目前只能确诊,却没有治愈的方法。
秦可佳不甘心,开始上网疯狂地查找资料,然而,在偌大的中国,竟很难找到一个和女儿一样的患儿。因为这种遗传病实在罕见,各型的发病率在5万-10万分之一或更低。这种无药可医的罕见病,带给秦可佳的,除了绝望,还有难以言说的孤独。
(秦可佳一家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我要救悠悠,也要救更多像悠悠一样的孩子”
像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哪怕是一点点希望,秦可佳也不愿意放弃,留给悠悠的时间不多,她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查找关于黏多糖贮积症的资料,并且翻译了大量国外医学论文;费尽周折,向国外的黏多糖病专家咨询,连续三次参加黏多糖贮积症大会。
出国参加大会之后,她悲哀地发现,在整个大会上,除了她之外,没有任何中国家庭。也就是说,有很多中国的黏多糖患者被困在病魔的牢笼,处于无药可医、无处求诊的绝望境地。
秦可佳萌生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自己制造对抗黏多糖贮积症的药物。她回国后多方奔走,联系了黏多糖方面的医学专家与投资人,成立了以悠悠名字命名的北京瑞希罕见病基因治疗技术研究所。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国外还是秦可佳团队的临床试验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秦可佳说,电影《灵丹妙药》中所讲述的父亲为儿子制造药物的故事常常令自己感到鼓舞,而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不能在自己身上实现呢?她常常鼓舞自己、家人与所有关心他们的人,再短的路如果迈不开脚也无法到达终点,再长的路如果一步步走也能走到尽头。
虽然悠悠的情况仍在恶化,退化仍在发生,秦可佳说,她会静静地守着她,过一些快乐的日子。
无论多少次回味秦可佳与悠悠这个伟大的故事,都会令人从内心中升腾起一种敬佩与温暖,让我们一起祝愿秦可佳与悠悠!
子昂健康:罕见病固然是残忍而孤独的梦魇,爱与信念却往往能创造奇迹。让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