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准备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
TUhjnbcbe - 2023/9/26 19:06:00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准备》。它的副标题是说: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不能让运气或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

什么意思呢?你会发现我们很多教育,中学毕业或者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老师认为有一些孩子就是得凭运气,因为他只能够保证一部分孩子成功。其实,那些以为能够保证成功的孩子,也未必真的能成功。大部分人都把自己的未来交托给了运气,交托给了今后的随机应变。

但这个作者不是。她叫黛安娜·塔文纳,是美国萨米特学校的创始人。萨米特学校的历史并不长,是年创办的,到今天在全美大概有15家分校,是一个非盈利的学校机构。这本书的推荐人是什么人呢?你翻开就会发现,它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它的推荐人是人大附中的校长、清华附中的校长、北京新英才学校的校长,还包括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萨尔曼·可汗,就是可汗学院的创始人。然后它也入选了比尔·盖茨的年度书单。扎克伯格基金会也资助了萨米特学校,它还被评为美国最优高中。

一所只有十几年时间的学校,怎么能够在教育界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被这么多教育家一致地推崇和重视?这就是《准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就要问自己说,我们究竟应该让孩子怎样走上社会,他才算是做好了准备?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你会发现,别说是高中毕业了,就是大学毕业,我们可能都是懵懵懂懂的。我们除了会做题、会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外,对于如何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不是怀抱着内心的好奇心、喜悦感去探索这个世界,而是看有没有人给我布置作业,只要有作业我就做。

她认为这种状况不是一个真正做好准备的状态。所以这本书开篇就写着:献给所有的孩子。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并且能够快乐地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

大家看过我做的一个纪录片,探访美国私校的,叫作《世界的孩子》。然后大家就会觉得,美国的学校教育那么好、那么棒,环境、条件都特别好。你注意,那个是私立学校,真正的美国的公立高中,或者是公立的中小学,有很多跟中国比起来都有差距。塔文纳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她才决定要自己办一所高中。

开篇就讲到了一个叫伊莎贝拉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自己背着行李跑来找塔文纳说:“我听说你这儿能够保证每一个孩子上大学。”塔文纳说:“是啊,我们是有这个诉求。”她说:“那我想在你这儿上学。”然后这个女孩子什么状况呢?她背着包到处走,她不敢回家住。为什么?因为她父母都吸*,然后她自己加入了黑帮。

她告诉这个校长说:“我现在打算脱离黑帮,然后我要开始学习。”这个塔文纳都觉得心里一颤,因为她知道,一个小孩想要脱离黑帮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这个孩子为什么不在家里住呢?因为她跟她的外婆住在一起,而她的外婆天天往家里边带租客,只要能够交一点点钱,就让这个人到家里来住。这些不知道从哪儿来的租客,就跟她的小孙女住在一起。你想想看,这个小女孩特别害怕,就不愿意在家里待。塔文纳说,很多美国底层的孩子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她为什么这么理解这件事,是因为你要知道她的成长经历。她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父母天天打架的家庭,她的爸爸喝了酒以后,就会打她的妈妈,还会用邪恶的眼神看她们姐妹。她就不敢洗澡,每天身上一股味儿。后来她的老师跟她谈话,就很隐晦地说:“你能不能去洗个澡呢,你这不洗澡,每天上学同学们都躲着你。”

她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什么都不敢说。她不敢告诉老师为什么不敢洗澡,也不敢告诉老师,说她在家里根本得不到支持,她在家里可能每天面临的都是暴力。直到后来父母离婚,然后又过了几年,听说她的爸爸杀死了她的后妈。你想想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的孩子。所以她特别能够理解,美国教育对于一大部分穷苦的孩子,是放弃的态度。就觉得反正教不了你,你们整天搞这些东西,吸*、黑帮这样的事情。

我在哈佛大学去访问一个教育学专家的时候,我说:“我们来美国,想来学习一下教育的经验。”那个教授说得特别有意思,他说:“你们还来美国学习,我们都在学习中国,因为中国的孩子担心的是我考不上一所好学校,而美国的孩子担心的是,我什么时候进监狱。”就是美国也有他们的问题。

塔文纳在一开始当中学老师的时候,她是非常沮丧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个在普通公立学校当老师的教师,她每天也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威胁。她们这些老师坐在一起喝下午茶,大家聊天,都是“敌人”怎么怎么样,我们怎么怎么样,然后如何能够活下去,都是讨论这样的话题。她觉得做一个老师,跟学生之间都是敌我关系,这个状态实在是太糟糕了。

因此她一直都想要创办一所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直到后来,硅谷的一些家长希望能够创办一所学校,请她去做校长,他们就成立了萨米特高中。

萨米特高中是完全按照她的想法来构思的,她的目标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进到这个学校里来,她认为我一定要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因为根据统计结果,这个孩子上了大学以后,收入就是要比不上大学的时候高很多,一年可能要高几万美金。所以她说她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孩子都送上大学。

但是你知道,所有高中要想搞得好,招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的私立高中,大家都觉得教学成绩怎么那么好,全都是上常春藤。那是因为你进去就特别难,他拼命地面试,然后筛选,还要看家长的素质,等等。

塔文纳的招生没有面试,你只要愿意报名,她就愿意收。她第一批收的80个学生里,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就阅读障碍症是一种病,这种人他没法看书,看不进去。她收了。然后有父母都是非常底层的劳工,家里连学费都未必能够凑得齐的。她说没关系,她也要了。甚至有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一边做化疗一边上学。她说没问题,她都收了。她用这样的方式敞开了收学生,然后把所有收进来的学生全部培养到能够上大学。

当她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是什么呢?请她去的那个合伙人直接就辞职了。那合伙人说你这样办学校,我的孩子可不来,我希望我的孩子跟更好的孩子待在一起。结果你根本不面试,什么孩子你都要,这咱们的教学理念不一样。那人就撤了,就不干了。

但是她坚持,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改变孩子,帮助这些孩子变得更好、更幸福。教育的本质不在于面试他们,不在于筛选出来好的孩子放在一起。

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教育家。你看孔夫子为什么了不起,孔夫子有一个理念叫作“有教无类”,我不是把贵族筛选出来,培养了一下,最后培养出一批贵族,那我厉害了。这个不叫教育家,教育家是贩夫走卒都能培养。甚至有人还曾经走过弯路,干过坏事,没关系,来,我都教你,然后慢慢把你变成好人,这个才是教育的本质。

然后在5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呢?为什么过去大家对于教育的思考没有今天这么多?因为50年代的时候,大家对于一个教育的成品的要求是:你能够长时间地工作,能够坐得住,能够忍耐,然后能够记住一些操作细节,并且能够读懂操作指南,会一些简单的数学,就够了。培养出来的人基本就在生产线上干活,做一些常规性的工作,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自媒体,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控这么大范围事情的工作。所以5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没有凸显那么多的矛盾,就在于要求并不高,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差不多的人就可以了。

但是今天到了年,对于一个人才的要求,基本上涵盖这么几个方面,比如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就是我们讲过的《思辨与立场》那本书,就是讲批判性思维的,你能不能够有反思能力,能不能够不断地知道自己什么事不知道,知道自己什么事是不对的,这种批判性的想法。然后,创造力、人力管理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比较高的情商。

这些东西才是今天大家对于教育的需求。但是我们的教育依然延续了五六十年代的教法,把大家培养成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状态,因此必须得改变我们教育的结构。

所以她在创办萨米特高中的时候,她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个学生不仅考上大学,还能幸福地生活,这个就是所谓的“准备”。就是你怎么能够做好准备,不光是上了大学,还能让你幸福地生活下去。现在看来,几乎可以说她是做到了,为什么呢?她发展了15所公立高中,都是非盈利的,而且被美国的《快公司》杂志评选为“全美十佳创新组织”,然后又被别的机构评选为“全美最佳高中”,这个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方向。

我读完这本书以后,跟很多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立刻展开了沟通,我就问他们说,有没有可能试一下这样的方法?

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咱们先来说萨米特高中的教育方法。

首先第一点就是项目式学习。

什么叫项目式学习呢?在萨米特高中,没有任何一个课堂像我们想象的学校一样,一个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底下几十个学生听,没有。你走到任何一个教室里边去,你发现学生是扎堆的,这边有一小堆在忙他们的事,那边有一小堆在忙他们的事,然后老师有时候跟这些学生聊聊天,跟那些学生聊聊天。或者老师站在吧台那儿,等着学生来问他问题,就这样的一种状况。没有上课的这个结构了,压根没有了。

原因是她有一次去别的高中听课,坐在后边,听那些高中生在上历史课。听了一阵以后,她就问那个学生:“你们这是在学什么呢?”那学生说:“历史啊。”她说:“我知道这是学历史,历史课嘛,学历史。你学到什么了呢?”然后那学生说:“挺无聊的。”因为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全部都是照本宣科地记录。抄下来,抄多少遍,回家答题。

而萨米特高中要求的是,我们要能够制作出很多基于现实生活的课题。就是孩子们学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来自于你要解决你自己身边的问题,这个东西就是老师的新责任。

就是我们过去觉得,老师最重要的责任是讲课,而在萨米特高中,没有老师需要讲课,那你说学生怎么获得知识呢?学校会给学生发一个课程列表。就比如说你要学数学,整个高中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都在这个数学的课程列表当中。你要看,点开一个一个看就好了,想要自学就全学了,就等于把老师上课的这个任务彻底解放掉了。

而实际上,我们这次经过了疫情的远程教学以后,你就会发现,讲得好的老师有那么几个就够了,有的老师虽然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但是这个老师讲不明白,他还未必有那个萨尔曼·可汗讲得好,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全中国讲得最好的老师的课程录下来,成为一个列表放在那儿,让学生自学就好了。

那老师的责任是什么?不是说把老师开除掉。老师很有用,你看啊:“老师要制作课题,课题项目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或是一种挑战,该问题或挑战必须与学生本人或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克服挑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并采取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这并不是说,学生就不需要去了解工业革命或者生命周期的有关知识,他们还是会学习这些知识,只不过是通过完成某个具体的课题项目来实现,项目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你比如说,在教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时候,他们就会出一个课题,叫作“工业革命:产品的故事”。就是让学生去找到很多工业革命时代所产生的产品背后的故事。在研究这些故事的过程当中,这些孩子们自然会了解工业革命的很多背景,因为课程的列表在那儿放着。

然后比如说理科的一个课题,叫“电力屋”,就是让孩子们从工程师的角度去设计一个电力屋,那你就得了解,这个电力传输的原则、原理。还有一个让孩子了解新闻和编辑的课程项目,叫作“亲爱的编辑”,在这个项目当中,要求学生亲身扮演作者、新闻媒体记者的角色,让他逐渐认识到,这些东西是怎么运作的。

我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有一种感同身受,我当过几年大学老师,也是教传播学。从第一节上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说,咱们班现在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去注册一个公司。然后你开一家传媒公司,你给自己起个名字,你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当我们讲报纸那一章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出报纸,当我们讲杂志那一章的时候,我让他们研究杂志的历史,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我能讲的部分相当少,都是学生讲。因为有项目导向,他们觉得特别好玩,他们就好像自己在创业一样,去筹办一张报纸,筹办一个杂志。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的那些关于报纸和杂志的知识,他都知道,甚至他比我要求的知道得多得多。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出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制。

“这些课题项目并非临时植入的,它们是学生的日常作业,深入探讨、规划、调研、制作模型、写作和大量的批判性思考,取代了单纯的授课,学生和老师一同完成这些课题……”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它们不是甜品,它们是主菜。”

今天我们也有很多学校在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个大的小组训练,但是我们往往把它当作是“甜品”。就是你得首先听老师讲课,学会做选择题,学会考试,其次你来做一个这样的项目。

在萨米特不是这样,在萨米特是没有听课的这部分,所有听课的部分都是你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去学习、自己解决的。但是你要完成的事,最重要的是完成这个课题,在学习课题的过程当中,把历史、生物、地理、英文、数学,包括物理这样的东西,逐渐学会。

我知道很多家长和老师最担心的事是什么,就是行不行。你这样搞,你没有经过考试大纲,到时候考试考不过怎么办?

经过实践证明,萨米特高中的这些孩子去参加标准化考试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依然是标准化考试,有ABCD你要选择、要去答题的——他们的表现比其他高中的孩子要优秀得多。就是你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一旦有了兴趣,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他记住一个东西会变得更加容易。

而且你别忘了,你有一个播放列表,你有一个给他提供知识的整个的框架。所以当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电力屋”“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来听课的别的学校的老师就会问这个校长,问塔文纳说:“这是你们最好的学生吧?”意思是,你们把最好的学生拿出来给我们展示,做这样的案例。她说:“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这样,我们普通的就这样。”因为他们的原则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

你想,她的目标是百分之百都能够考上大学,这个在美国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美国很多工薪阶层的孩子,尤其是底层的这些有色人种的孩子,他从一开始就是放弃上大学这件事情的,他们家里人都没有打算让他们上大学。但是这个老师绝对不放弃他们,就要求他们一定要想办法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是必须得能够经过标准化考试的。但是他们敢于用项目制,实践证明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他们历史课上有一个老师,做了一个设计,特别有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要时空穿越,你要到南北战争的时候去见林肯,有一个事要跟林肯汇报,请问你的行李箱里都要装什么东西,并且告诉我为什么。

你看这个话题,特别有想象空间。假如你认真思考一下,你要穿越到清朝,咱们现在回去,没有电,没有火车,没有飞机,然后你回去要办事,你现在只能带一个行李箱,带什么东西能够帮助你在那个时候活下来,能够在那时候完成很多工作,哪些是生活必需品。你必须得了解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事,其他人怎么过日子,其他人穿什么、吃什么、怎么跟人打交道。

所以这就是让孩子一下子开启了一大片学习的空间,他需要学很多东西,才能够解决这个旅行箱的问题。这个东西不是游戏,不是穿插在讲课过程当中的一些“甜点”,这个东西就是课程本身。因为你要完成这个行李箱的东西,你就得把那些列表当中的课程自学了,这种学习方法叫作PBL。

PBL就是基于项目制的学习方式,我没有去萨米特高中参观过,但是根据这本书里面所写的状况,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标准化考试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非常大的一个收获,这是项目制学习。

第二个原则叫作自主学习。塔文纳就问自己,也问老师们:你们能够看孩子看到多大?就假如这个孩子是被我们盯着学习的,是被我们要求上自习,然后站在旁边巡视、看着他,能盯到什么时候?我们上过高中的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高中一过,不学了,对吧?到了大学以后,有很长一段不适应期,没人盯着,怎么学习?所以很多孩子出问题都是在大学,大一的时候就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他的自律性彻底被破坏了。所以她认为,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叫作:精通、自主和目标。

要让一个孩子给自己定一个高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要能够实现他对学问的精通,而且他是自主来掌握这些东西。

她说有一天她在学校里转,看到几个孩子凑在一堆,在那儿学化学。她就凑过去看:“你们在学什么呢?”然后那几个孩子说:“我们几个准备参加大学的化学预科考试。”然后这个校长就有点吃惊,校长说:“咱们学校没有提供这个课程。”

大家知道美国的课程分很多级,最高级的那个叫AP,就是大学预科的课程。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才会开很多这种AP的课程。AP的课程是很贵的,就一般来讲,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会为自己的孩子专门请大学老师过来开课。

有一次我问一个那种著名的高中的老师,我说:“你们会为多少个孩子请一个教授?”因为有时候,就这一个孩子数学特厉害,你为他专门请一个教授,成本很高。然后那个老师说:“一个,只要有一个孩子学到这种程度了,我们就会为他请能够开AP课程的教授过来。”我当时觉得很惊叹,这个教育的投入真高。

但是像萨米特这样的普通学校,它不是一个贵族学校,不是一个私立高中,他们没有那么多AP的课程,但是这些孩子们在那儿研究学这个课程,要参加大学的预科考试。因为考完大学的预科考试,有个好处是他上到大学里这个学分是认的。你在高中阶段学完了很多AP的课程以后,你到了大学里这个学分就有了,就不用再学了。然后这个校长很吃惊,就问说:“学校没有提供这个课程,你们怎么学?”

这几个学生告诉校长说:“我们几个都是对化学特别有兴趣的人,我们觉得学化学很有意思,我们就自学这个东西。”怎么自学呢?说可汗学院里有所有课程。就是可汗学院已经把什么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这些课都录好了,在那儿放着,又不要钱,我们要学,自己学就好了。这叫作自主。

我跟中国很多教育机构聊过天,就是那些辅导班,那些教育机构,都聊。我说:“你们做的线上课程能不能够支持一个孩子自学,把到高三为止的东西学完?”他们说没有任何问题,就是现在的社会性的学习,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我们传统的学校都没法想象的,他们把课程尽量地做到生动、有趣、好玩,考虑到人工智能,然后选最好的老师,重金把这个版权买下来,做这样的课程。

可惜在哪儿呢?就是我们线上这么多资源,和学生的时间是矛盾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量的时间是要在学校里上课,然后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繁重的作业,所以你现在如果跟这些学生们说,你去上那个课外的课程班,你去听那些老师们讲,他根本没有时间。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但是你想想看,这些学生如果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他就不需要听老师讲课,而是去自己追着课程上的话,那就是海阔凭鱼跃了。

因为连大学的课程在线上都是开放的。一个真心想学习的人,哪怕像我这样,40多岁的一个中年人,假如现在立志说,我要学习,我想学什么东西,在网上都一定能够找到资源,并且能够学得很好,而且是最好的老师在教。

这就是萨米特的方法,它激励了孩子们自主安排学业以后去学AP的课程,去学大学预科的课程。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其实才是一个学校应该给到孩子的,最重要的内驱的东西。就像我们前面讲过内驱力,讲过《自驱型成长》这样的书,其实观念是一样的。那么他们总结下来说,怎么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形成精通、自主和目标感呢?有这么几个能力。

第一个,SMART原则。我们说Specific,就是有特定的目标;Measurable,可衡量的;然后A是可以实现的;R是Realistic,现实的;T是Timebound,有时间要求的。

这个是工商管理里经常用到的一个工具,就是他们要在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就教会他用SMART原则来给自己设定目标——我打算在什么时候,学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哪些指标可以度量我所学到的这个状态。

绝对不是放羊,绝对不是跟孩子讲,好,现在上了这个萨米特了,你们随便吧,三年以后见。而是每个月、每一周都要问孩子,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这是第一个,SMART原则。

第二个,随机应变。就是我这个部分学得不好,我决定再学一下;我这个地方很快学会了,我决定往下走,我要去学更多的东西。这是随机应变的特征。

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人跟人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孩子们在一个教室里,就算小班也有30个人,很多学校还是60个人的,人很多。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课,怎么可能照顾到30个人的不同状态?所以势必有其中一部分孩子觉得很无聊,觉得这讲的都会,布置作业也布置得都一样。

我儿子有时候回家就抱怨,说为什么不爱做作业,因为早就会了,但是还得做那么多遍。但是也势必有一些孩子根本不会,根本听不懂。但是老师不可能照顾那些根本听不懂的孩子,他只能够讲一个中间状态,所以最后就导致在课堂上上课的效果不好,因为有人没兴趣,有人听不懂。

那所以如果你自己掌握节奏,你就要随机应变。听不懂的部分,你就要多下点功夫,再多做几道题,然后会了的部分,你就可以接着往前走。一个小孩如果真的被激发起来,用自学的精神去努力学习的话,咱们现在中小学那些课程,浓缩在三年之内肯定学会了。那些东西没那么难,但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把这个节奏压缩以后,没法儿随机应变,你只能够按照这个节奏来。

第三个叫作寻求挑战。就是一个孩子不能够只学自己擅长的东西,只学自己会的东西,所以他们激励孩子说,你要给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

我去美国访校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绝不允许一个孩子高四毕业之前说“我把你们的课程学完了,我现在不用学习了”。学校是不能允许这种状况出现的。你只要学会了、厉害了,学校就给你请更好的老师,去给你教更难的课程,要始终保持给这个学生挑战。但这是外部的挑战,这是学校安排的挑战。

萨米特要求,学生自己在制定SMART目标的时候,你要能够寻求挑战,你要能够不断地让自己学得更难一点,这是第三个特征。

第四个叫坚持不懈。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必须得能够忍耐,你必须得能够吃苦,你必须得能够反复地进行,你才能够坚持下去把它学会。

第五个能力叫直面挫折。就是这次没做好,这次不会,不要紧,直面挫折,下次再来。

然后第六个叫适时求助。适时求助就是,真的不会了,找人问。

那你说,这六个能力是怎么培养的呢?就是他们所有的老师在跟学生互动的时候,在不断地发现学生体现出这六个指标当中的某一个。你比如说在那儿听课,你会听到这个老师跟那个学生讲:“你刚刚的这个态度,就表现了寻求挑战,这个很好。然后你刚刚这个态度是表现了适时求助,那我愿意帮助你。”

就是他不断地告诉孩子说:“我们作为老师,我们作为学校,要教给你的是这六样东西,学那些知识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去想办法。但是我们要教给你的,是这六个素质。这六项素质教会你了,你就能够活到老学到老,你就能够真的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了。”

我觉得这个是相当厉害的knowhow(知道如何去做),就是他们真的找到了这个点。因为我们老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是中国的俗语。但是什么才是那个打鱼的“渔”?我们过去觉得,解题思路就是打鱼的“渔”。不对,解题思路是那个“鱼”,就吃的那个鱼。但是学习的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设定目标的方法,寻求挑战的这种状态,然后适时求助的这种方法论,这个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工具。

那你说有没有人担心,孩子如果不会呢?就是说你这个设想的前提是这个孩子特别明白。但是这孩子如果就是不懂呢,怎么办?她说这种案例太多了。

比如说书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威尔,威尔这孩子三周一事无成。他到这学校以后,整个三周时间,老师说他啥都不学,别人打开电脑,他也打开电脑。然后别人在那儿做项目,他就坐在旁边看,就发现这孩子完全没有学习。然后这个校长说:“你觉得他真的没有在学习吗?其实他也在学习,他在学习什么叫自由,他在学习什么叫自己掌控。他只是对这个事不适应,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些耐心,然后引导他。慢慢让他感受到这个自由是真的,不是一个陷阱,不是有人骗你,不是有人等着收拾你,你这样做是你的选择。”但是老师照样要经常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怕失败,说那万一这个孩子这样坚持下去,不学怎么办,那不就失败了吗?

怎样看待失败?塔文纳说,失败只有在两种前提下是有意义的。首先,个体确实从失败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并且因此而有动力再次尝试;其次,失败不会永久地排除未来的可能性。比如说,如果你让一个孩子失败的结果是他可能会丧命,那这种东西你是不能够忍受的,因为这种失败是会导致他没有再尝试的机会了。但是如果这个失败能够让他学到一些东西,能够让他反思,并且他还有继续尝试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失败本身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不用过度地担心失败。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太担心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孩子错过一个礼拜,家长就已经焦虑了。但是你想想看,古时候谁规定一个孩子几岁上大学呀?根本没有。是现在我们觉得,一个孩子如果18岁没有上大学,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那你看犹太人,以色列人,人家毕业以后好几年都不上大学,又是当兵,又是环球旅行。他们上大学都20多岁了,这只是节奏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够容忍。

塔文纳有一次特别受启发,她说失败这个东西为什么跟学习有这么大关系?她看她的儿子玩一个游戏,很新的游戏,叫作切绳子。我也不知道那游戏什么样,反正就拿手在屏幕上划来划去。然后妈妈坐在旁边,看儿子玩那个切绳子,儿子也不太会玩。然后妈妈就说:“错了,不对,你看你又输了。”然后儿子就说:“妈妈,游戏就是这么玩的呀。”过了没多久,他就学会玩那个游戏了,很快就玩得非常溜了。塔文纳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反思,她说为什么孩子学游戏这么快,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他可以在游戏里死一万次。他在游戏里死一万次他也不怕。无所谓!对吧?

他说游戏就是这么玩的:gameover(游戏结束),重启;gameover,重启。就是不断地弄,很快他就学会了。所以你看,再笨的孩子,说这孩子不行,什么也做不了,他“吃鸡”怎么那么厉害呢?为什么再傻的孩子都能“吃鸡”,都会打游戏,原因是什么呢?

我也是不倡导小孩子玩游戏的,但是你要从游戏当中学到一个教育学的原理,就是他在那里面不惧怕失败。假如你现在告诉他说:一辈子“吃鸡”就这一次机会,你吃不好,今后一辈子不许吃了,那他肯定学不会。

但是我们今天对于孩子学语文、学数学、学英语,我们的态度就是,这个考试可是很重要的,这考试考不过就完了。所以你看,我们很多孩子为什么考试要作弊呢?那天我跟同事聊起这个话题,同事说了一个案例,我觉得特别好笑。他说,高考模拟考试他们班同学还作弊,然后他就很纳闷,说高考模拟考你作什么弊,这个没必要作弊。那孩子说习惯了,作弊作习惯了。就是孩子们考试为什么要作弊,是因为他只有这一次机会,或者他认为他只有这一次机会。所以他根本不是出于学习的态度,去面对考试、面对学习。

所以我想,如果我将来办一所网上的学校,我就允许你考一万次,随便考,每次考试考零分都没关系,第二天就可以重新考。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你真诚地面对自己有没有学会,而不是看自己失败过多少次。

但是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孩子创造了特别大的面对失败的压力,他不敢失败,导致他不敢重复尝试,不敢一次又一次地学习。所以从三周一事无成的威尔的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老师们内心当中那个焦虑、不淡定。但实际上你要知道,这个孩子也在学一些东西,所以他慢慢地开始融入到班集体当中,慢慢地跟着别人一起去找目标学习,最后成绩提高了,上来了。核心是你得能够让孩子知道他是为自己而学习。

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各位有没有想到,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不管教的勇气》。那本书的作者就说:“如果一个家长不能够让孩子意识到他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你使多大的劲儿都没用。”就是你最多把他逼迫得假装在学习,你最多把他逼迫得能够考上大学,让你心安理得,让你满意了,但你没法把他逼到让他爱学习。一个人如果不爱学习,上了大学毕业了,他照样不学习,一样。

所以我们要做的这个准备,是一个终身的准备,不是面子的问题。好多孩子被家长逼着上大学,就是面子。别人的孩子都在上大学,我的孩子不能不上,就这样的一个结果。

所以他们给孩子发知识点的在线播放列表,然后让孩子培养这六种学习的态度,这个才是最核心的自主学习的精髓。这是第二个模块的自主学习。

第三个教育方法,叫作反思中学习和成长。这个在学习上叫作“元认知”,什么叫“元认知”呢?就是你知道很多东西,那个叫作认知;你知道自己知道哪些东西,这个叫作元认知。如果你知道自己知道哪些东西,那么相应的,你也会知道自己不知道哪些东西,你对自己的认知,有一个边界的了解,这个叫作“元认知”。所以要培养孩子能够反思、能够知道自己该学习些什么东西、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这件事怎么实现的呢?他们用的是导师制。你想想看,我们如果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一个老师对30个、50个这样的孩子做班主任,他是不可能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导师的。我们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经常会找老师写推荐信,基本都是骗人的。为什么呢?老师都不认识你,老师只知道你的名字,只知道你考试的成绩,但是老师对于你的性格、你的行为习惯、你做过哪些事,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知道。为什么老师不知道呢,是因为老师每天忙着教学,批改作业,好多事要去做,老师根本没时间照顾每一个孩子。

他们把老师上课的任务解除掉了以后,实现导师制。就代表着一个老师只需要针对最多15到20个学生,而且他跟这15到20个学生是四年一贯制的,就等于从入学到毕业,全是这个老师在照顾这些孩子。所以他们还有一个温馨屋的设计,在这个温馨屋里,学生可以跟他的导师倾诉,讲自己目前所面临的状况,希望导师能够给予帮助。

然后让学生参与其他同学表现的打分和评选。比如说你的一个作业,是“旅行箱”这样的作业。做完了以后,让其他组的孩子给这组的学生打分。然后老师打出自己的分,再来跟孩子们校正。老师告诉孩子们为什么打这样的分、原因是什么,帮助孩子不断地修订自己打分的标准。逐渐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学会了判断力。这种对于作品的判断能力,其实就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的能力,它替代了老师下的那个评语。

我们过去经常会看到,包括现在我们在孩子身上依然能够看到,写了一个作文交上去了,老师写了几句评语下来,或者打了一个分下来。学生最

1
查看完整版本: 准备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