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网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糖环境会侵蚀血管导致斑块形成,防心
TUhjnbcbe - 2023/11/14 21:04:00

血糖轻度升高时,是防心血管病“良机”

保健时报记者燕声

糖尿病前期也称为中度高血糖或非糖尿病性高血糖,是糖尿病的高危代谢状态,其血糖值高于正常值但低于糖尿病阈值。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及二者的混合状态三类人群。

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大型荟萃分析探究了糖尿病前期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血糖水平正常的人相比,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在未来十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都更高。

糖尿病前期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这是一项荟萃分析,目的是在一般人群和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中,评估糖尿病前期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该分析检索截至年4月25日的电子数据库,共纳入项研究,参与者数量超过万,主要来自欧洲、亚洲、北美。

在一般人群中,中位随访9.8年,糖尿病前期与全因死亡、复合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风险升高相关。相比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的全因死亡率、复合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的绝对风险差异分别为7.36、8.75、6.59、3.68/0人/年。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中位随访3.2年,糖尿病前期与全因死亡、复合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风险增加相关,卒中风险无差别。相比正常血糖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的全因死亡、复合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卒中的绝对风险差异分别为66.19、.77、40.62和8.54/0人/年。

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糖尿病前期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前期可能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与死亡风险的重要目标。

高糖环境会“侵蚀”血管导致斑块形成

此前,来自中国南方医科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胡允兆教授、*裕立博士等人也对此进行了分析。该团队提取了来自全球5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余万人,对平均随访时间近10年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评价了目前不同诊断标准下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无论使用空腹血糖,还是糖耐量异常定义下的糖尿病前期,都会升高复合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风险及全因死亡率。当患者空腹血糖值在5.6毫摩尔/升以上(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诊断糖尿病前期的标准)时其相关风险即出现升高。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冠心病相关。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连接细胞的介质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细胞间的联结被破坏,血管内皮也就变得不再光滑平整。患者的血管壁变得坑坑洼洼,就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血脂、血小板等凝结集聚,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高危人群应主动筛查并做好血糖管理

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预估有1.48亿人。对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和适当管理可能不仅能降低发病率、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还能大幅度减轻人群健康负担。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筛查糖尿病前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检测空腹血糖,会有很大一部分糖代谢异常患者被漏诊,特别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因此推荐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以期尽早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干预方面,中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均提倡通过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少吃饭、多干活”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前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法”可在3~6年间降低50%糖尿病发生几率。但由于工作或者身体等因素的限制,有些患者并不适用于“生活方式干预法”。针对这类患者,也可以通过药物实现干预。

如果能将餐后血糖控制住,有三大好处:一是有效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二是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三是减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而这点是最重要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燕声李娜

值班主任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转

邮箱:ln

cnki.net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糖环境会侵蚀血管导致斑块形成,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