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这几天在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谈到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话题——面子。
针对这个话题,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会聊的有点长。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民间流传这样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人活脸面树活皮。。。。。。
这些民间俗语说的都是一个问题:面子
大家在生活里,是不是经常会说到某个人“脸皮厚”“不要脸”;
或者说这件事办得“有面子”,那件事没办好,“丢了脸”?脸本来不过是长在脑袋正面的一个身体部件,可是中国人说的“脸”,绝不单只是生理上的,它涵义的丰富,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不信你看,外国人简直没法理解,关于“脸”我们有这么多种说法:丢脸、长脸、脸皮厚、没脸见人,还有要面子、给面子、体面、留点儿面子、看我的面子……弄明白脸和面子,您就弄懂了中国人在交往和办事时,内心世界的运作原理;并且弄懂了中国官场和生意场的“潜规则”。
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面子。
最早提到面子的人是一个美国作家ArthurHendersonSmith(–),中文名字明恩溥,在中国传教54年。
他在年出版了一本很有名的书《ChineseCharacteristics》,即《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这本书曾受到鲁迅先生的大力推荐,至今仍然是外国人到中国来之前必读的书。
年是现代中国人的“面子元年”。
两位文学巨擘:鲁迅和林语堂,先后在同年发表了中国人自己关于“面子”的论述,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奉为“面子学”当中的经典。
在林语堂笔下,面子是中国人“心理上的面孔”。而鲁迅则用他一贯的反讽语气,直戳痛处,称面子为“中国精神的纲领”,好像只要抓住中国人的面子,“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离我们比较近研究“面子”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要数台湾学者黄光国教授,他出版了一本叫做《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的书。
这是一本通个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中国人所谓“面子”问题的书,它解释了中国社会交往的“游戏规则”。
从前大家讲“厚黑学”,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人情与面子》却告诉你行为背后的原理。而且它还是一本用中国话,来讲中国人的书。
可别小看这点,平常我们说起心理学,无非是学习西方,用外国人发明的名词术语来说话。西方学者一般都是用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做实验,研究出一套又一套理论。
可是黄光国觉得,这些理论拿到中国往往不合适。因为西方人讲究“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单打独斗;
而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却是“关系主义”,亲朋好友一大群:两者很不一样。
作为台大心理学系的开派祖师和亚洲心理学界的带头大哥,黄光国一直提倡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
他核心说了三件事:
第一,面子的本质,就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
第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像是仁、义、礼、孝等,其实都是在解决怎么分配资源的问题,或者说是在解决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给多大面子的问题。
第二,人都说,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喜欢炫什么。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穷。
下面分开来简单讲述一下他的观点:
1、是人的道德,比如履行社会义务,还有性道德,等。我们姑且把这类面子问题称为“道德脸面”。
在道德脸面问题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很多宽容。我们常见一些老人不再拘泥于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并且自嘲“老得不要脸了”。
又或者,不懂事的小孩子争抢糖果,我们会笑骂:“你这孩子,真不要脸!”没有人会觉得我们说这种话时是认真的。
然而若是一个壮年被人批评“不要脸”,他的态度显然不会这么轻松。
2、是人在社会中的身份、能力。我们把这类面子问题叫做“社会脸面”。
这类情况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从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者声望。社会地位高的人,面子就大。
我们说某人地位高,就是认为他有比较大的决策权,可以决定怎样支配社会资源。当然,地位高低是相对的,比如我的公司老板,在我面前地位高;可在他自己的丈母娘面前,地位又低了。
更关键的是,社会地位带来的面子,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虚的。有些人会虚张声势,把自己伪装成地位很高的样子。
比如皮包公司的骗子老板,其实并没有企业,可是他会张嘴闭嘴“不差钱”,甚至还会租上一间特别豪华的办公室,来显示自己的财大气粗。
还有“包治百病”的江湖骗子,也都喜欢自封几个“国学大师”“海归博士”之类的头衔。
有些手段高明的人,能用虚的面子办成实事儿。
道德脸面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没干缺德事,就不会改变。
可是这社会脸面,却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可以交易,而且可以借给别人。
我们常说给“面子”或者“不给面子”,还有“借面子”。
在中国人情社会里,面子的影响可大着呢,这是我们的民族性格。
子关系到一个人在他的关系网里地位的高低,关系到他是不是容易被别人接受,还有他能不能享受很多特权。
所以面子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谁要是觉得自己失去面子,他就会自尊心受损,情绪不平衡。
我们和人打交道时,即便不能给对方增添面子,也尽量不要伤害人的面子。否则,他会“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将来一有机会,也让你的面子不好看。
老人家教育我们,“扬善公堂,规过私室”,就是让对方有面子的好事要公开说,没面子的坏事要私下说。
快过年,朋友聚会比较多。有的人喜欢在聚会上吹牛,就是为了挣面子,显示能力,提高地位。
俗话说“人艰不拆”,我们最好不要当面拆穿他的大话。
3、穷人死要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句话很有感触吧?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为什么死要面子会活受罪呢?
要面子很正常,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多少要装一点点,但如果远远超出自己的所能承受的条件,就会出现问题!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平衡的,当你打破某种平衡,一定会承受某种代价!
你每个月的收入,每个月花个加减,这样还行对吗?但是你每个月花掉0,你就一定会用某种代价填补这种差距!这是规律,社会系统的各种事物,只要在相对平衡能承受的范围内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死要面子”就是自己明明不具备某种条件/能力,明明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却非要去掩盖!
一旦掩盖了,就需要通过某种代价来补偿,还要一直掩盖下去,否则别人就会觉得你好假,虚伪!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穷人,一直在炫耀攀比,并穷的理直气壮。
不希望身边的人过得比自己好,抱怨不公、诅咒美好、搬弄是非、怨天怨地,一辈子活在狭隘的思想里……这就是一种穷人思维。
这类人,贫穷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世界的高贵。
穷人的思维里,写满了抱怨和算计;
富人的思维里,写满了感恩和付出。
他们永远不会对生活满意,不论受多少恩宠始终都觉得自己吃了亏。
理所当然的认为:我穷,所有人就得让着我;我穷,我就值得被同情;我穷,所以我所处的困境都应该被理解。
我穷,所以爱人离开了我;我穷,所以我开不上豪车买不起洋房;我穷,所以亲朋好友都对我很冷漠……
如果,你一直这样想,那么活该你穷。
就算你拥有了全世界,在世人眼里,你依然很穷,因为你从内心深处就从未高看过自己。
别人在他跟前,就不能提跟物质、钱之类的有关话题,不然他就会觉得别人是在有意中伤他,不给他面子,伤了他的自尊。
于是,穷横穷横,越穷越横。
深陷自卑的病态自尊心,会不自觉地曲解人际关系中的善意和温情。对于欲望跟不上实力的人们而言,倔强与不甘成了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他伤害自身比周边的人更多,以“穷”的羁绊去要面子和耍横,这时的尊严,就成了一种极端的偏执,带着所谓的自尊的面具,苟延残喘,活的越来越不像自己。
其实没有人瞧不起你,只有你瞧不起你自己。
没有人嫌你穷,只是高攀不起你满腹戾气的面子。
生而为人,谁不要面子呢?只怕你要的都是没有意义的面子。如果没有戾气自尊带来的过分敏感,没有物质观念的消耗摩擦,没了彼此交往间的察言观色,做个单纯而海纳百川的人,你会觉得更充实。
没有一个人乐意去拿穷人说事儿,也没有人去拿别人的自尊肆意消遣,因为跟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富人相比,我们也是穷人中的一员,穷有很多因素,穷不代表思维就是垃圾,富也不能说明思维有多高尚。
但是我敬佩的是人穷志不穷的人,不管自身是否厉害,却依然对世界友好,心怀善意,从不恃才傲物仗势欺人惹事生非,也有足够能力保护自己,柔软而坚韧,身怀绝技,却不炫耀锋芒,不释放戾气滥杀无辜到处怼人,做温柔的强者,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儿。
4、在中国人情社会里,面子问题就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
你们之间很陌生,那就纯粹是冷冰冰的工具性关系。
比如你去超市购物,和收银员之间的关系;去坐公交车,和售票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工具性关系。
相反,要是你们之间很亲近,比如一家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情感性关系。
又或者你们之间不远也不近,是这两种关系的混合。
如果是混合性关系,你还要判断你们的关系中,有多少工具性的成分,多少情感性的成分。
关系不一样,办法当然也不一样。
陌生人之间的工具性关系,当然是公事公办,这叫公平法则。
一家人之间的情感性关系,那是要多少给多少,这叫需求法则。
父母抚养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可不都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办法计算付出和回报。
至于不远不近的混合关系,就要看人情和面子了,这叫人情法则。
上面说的好像就是些简单的小道理,其实不然,这个道理可以用来理解我们中国社会所奉行的儒家伦理。
大家可能一听“儒家伦理”,就觉得很死板、很抽象、很高大上,其实说白了也好理解。
但是黄光国教授觉得,儒家的伦理在本质上讲的就是资源分配的问题。
我们看,儒家归纳出人类社会中的五种伦理关系,就是所谓的“五伦”: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
儒家提倡处理这五种关系的原则是“尊尊”和“亲亲”,“尊尊”是地位的高下,“亲亲”是关系的远近。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与人打交道,应该按地位高下决定谁是“资源的支配者”,再按关系远近来决定资源分配或者交易的法则。是不是明白点孔子的意思了?
我们再看看儒家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仁、义和礼。
《中庸》上边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儒家主张,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按照“亲疏”和“尊卑”这两个标准。
对你应该亲近的人亲密就是仁,尊敬你应该尊敬的人就是义。把人按亲密程度和尊贵程度分成等级,就是礼。
我进一步具体解释下:
首先,作为“资源的支配者”,你要按照“仁”的要求,来判断你与求你办事的人之间的关系远近。
儒家所主张的“仁”,不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而是按照亲疏远近有所等差,近的是情感性关系,远的是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在这二者之间。
接下来,根据关系的亲疏,恰当地选择采用需求法则、公平法则还是人情法则,就是“义”。
孔子曰“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如今我们缺的不是土豪,但是我们缺少真正的贵族。
最后,面对混合性关系,你应该在考虑利害得失之后,适当地决定怎样采取人情法则、进行人情交易,而这种判断必须符合“礼”。
孔子曰“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如今我们缺的不是土豪,但是我们缺少真正的贵族。
在“仁、义、礼”这个伦理体系中,儒家最重视的就是“礼”:你要表达出对人的尊敬,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尊敬。
违背了礼,就要伤损面子,叫做“失礼”。失礼是一种表达歉意的说法,类似的道歉用语是“对不起”。
中国文化里,面子观念源远流长。公元前二世纪,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时,就曾经感叹:“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用法接近于现在我们说丢了面子、没脸见人。
中国传统伦理里的其他很多观念也可以用面子来解释,比如儒家的“孝道”。
人情和面子在企业里是怎么表现的呢?
刚才聊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决定了很多企业家的经营心态,进而决定了他们企业的组织形式。
在他们的大型家族企业里,人员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最核心的高层,是和老板关系最近的人,比如他的家人和少数亲信“自己人”;
在中层管理人员层级,主要是老板亲信的“自己人”,很少有老板的家人;
而最底层的普通职工,则是和老板没有特殊关系的“外人”。
想想啊,这三种人对老板和企业的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说这是三种企业文化:
一种是家族文化,讲究感情和责任;
一种是差序文化,差序就是等级的意思,讲究忠义和人情;
还有一种是制度文化,你出钱我办事,讲究利害得失。
而在外资企业或者建立了现代规章制度的中国私人企业里,明确的管理规章会让主管们依据公平原则与下属交往,带来更和谐的人际氛围、更开放的气氛、更强的团体认同感。
在官场上、在企业里,最值得我们下功夫琢磨的,既不是亲如家人的感情性关系,也不是冷如陌路的工具性关系,而是可远可近的混合性关系。
我们常说的“某某人有关系,是关系户”,指的就是这混合性关系。
混合性关系有很多种,比如同乡、同族或者姻亲,都属于这种关系。
我们有句俗话叫“扛过枪的,同过窗的”,同事和同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关系。放宽一些的话,校友和同学是类似的关系。
一般学历越高,同学关系就越重要,比如大学同学一般比小学同学亲近,除非那个小学同学是你从小玩到大的发小。
有一种关系特别有意思,就是结拜兄弟。
我们说起刘关张三结义,总觉得情比金坚,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有在谈起背叛时,才会提到结义兄弟的关系。
比如:张学良还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呢,蒋介石居然关了他一辈子!两个人结拜,是因为他们之间本来就有一定关系,并且希望强化这种关系,这说明结义兄弟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比让他们结义的基础关系更亲密。
混合性关系没有血缘作为基础,为了让这层关系更加亲近,必须增加人情往来,经常走动。
拉近感情最常用的手段,是在原来的一层关系之外,再增加一层关系。
比如一个单位的处长和科长之间,本来是同事关系,两人为了让感情更加亲近,科长的女儿嫁给了处长的儿子。
以上的主要是台湾黄光国教授的核心观点,分析的还是比较深刻的,值得借鉴参考;
在我们大陆这边研究这方面比较有名的要数翟学伟教授了,他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分成四类,叫做“脸面四分图”:
第一类人,叫“有脸有面子”。
这类人是中国古代最受推崇的“君子”,个人自身形象好,即“有脸”,在社会互动上也受到认可,即“有面子”。
第二类人,叫“有脸没面子”。
这类人讲骨气,笃信好学,可是太正经,自己“有脸”,可别人不给他“面子”,“不会做人”。
第三类人,叫“没脸没面子”。
这类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无所顾忌,既不给自己争脸,也不在乎别人给不给面子,撒泼打滚无所不作,大抵可以称为“小人”。
第四类人,叫“没脸有面子”。
这类人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但是懂得面子的金贵,为人圆滑,见风使舵,尽管没什么突出的个人品格来“争脸”,可是善奉承会巴结,在社会上颇有“面子”,即“伪君子”。
翟学伟管这套理论叫做“中国人的脸面观”。
他认为,儒家希望把人塑造成第一类,可这更大程度上只能成为一种人格理想。
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会变成第二类人,并强烈排斥第三、四类人。
但是,在人情社会里,没人想做第一类人,因为“太难了”,也没有人想做第二类人,因为“出力不讨好太吃亏”。
越来越多人会在行为上向第四类集中,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
从以上的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让翟学伟教授担忧的是,第四类人占主流的社会将出现令人堪忧的发展停滞,因为在那类人的世界里,只要打点好关系,你做不做事,人们不在乎,即便毫无建树,大家也会“给面子”,一片赞许,没人戳穿。可是,“这样的社会怎么进步呢?”
其实,以上种种观点都是有时代的烙印,现实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中国正逐渐从一个“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此前以熟人关系为纽带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社会流动打破了熟人的关系网,但契约精神、公平和公正等陌生人社会的规则还尚未成型。
面子仍是重要的,但声誉和体面不再是它的首要来源,实力和地位才是决定因素。
因而人们炫富,利用外在的物质符号在陌生的他人面前露脸,将奢侈品视为身份、实力、地位的标志。
面子被最大程度地物质化了。
人们的生活丰裕了,价值观多元了,道德标准也模糊了。
过去有面子的如今没面子,过去没面子的现在有面子,为了面子礼尚往来,可是“礼”却躺进了回收站。面对这些,人们更多的是尴尬和无奈。
社会的文化和心理层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固有的准则受到严重冲击,却没有一个新的主导文化来撑起局面,不得不说,真正属于当下中国的核心价值亟待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扎拉嘎点评: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变革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错位和扭曲。面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人们还停留在装面子、撑面子的阶段,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外在的面子,而缺乏一种稳定的、自我尊重的内在价值。民众更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而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是面子文化陷入怪圈的原因。中国以经济为主导发展了太久,社会、文化建设缺位,人们的公德心、道德意识淡漠,所以必须要提一提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只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与传统文化衔接、与民众的心意相连——既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巩固近几十年的成果,既要概念清晰、表述准确,又要转换话语、适应大众口味,这样才能深入人心。”
——来源:《人民论坛》
看我之前的文章应该知道,我在之前的文章《能量场弱的人,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量场?》里面提到要提高自己的能量场方法之一:追求公平,会让你的能量场越来越弱;追求资源,会让你的能量场越来越强。
在这点上,和争面子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一是:看淡人性,看清自己,做到内心强大!
你看那些年纪大的人还在乎你怎么看吗?那些在外面靠乞讨生活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乞丐,他们在乎你怎么说怎么看吗?
所以放下别人的眼光,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走的路,随别人怎么看,我一笑而过!
二是:要面子不就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很出色吗?那你就靠自己的努力货真价实的出色/优秀给他们看!这才是真正的面子!
但是别忘了,想要成为出色的人之前,你肯定会遇到各种需要所谓“丢脸”的事,如果你放不下面子,想要成事就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太要面子的人成不了什么事!
想要获得口口相传的,真正的面子,前提是能先放下所谓的面子,做自己觉得对的事,那些被大家看成“疯子”的人,有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意境,反而更容易成事!
真正可怕,被人敬畏的人往往是那些内心强大,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敢做你不敢做的事,你为了所谓的面子畏首畏尾时,别人已经把事情做成了!
富人富而不贵
富二代好像在大多数眼里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我们见过太多人,目中无人,横行无忌,用父母挣来的真金白银来支撑自己的底气。
很多人说,为什么在中国,所谓的富人并不像国外的富豪那样有涵养,绅士感十足?
因为中国富人大多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富起来的,财富积累也才区区三十年,还是钻了各种空子,所以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富人,充其量都是些暴发户。
在西方所崇拜的贵族精神并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不与平民精神对立,不意味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它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有自制力,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中国很多富豪把孩子送到英国贵族学校,但他们发现即使是最好的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比平民学校还要艰苦,他们不会明白贵族是一种精神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富是物质的拥有。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都成不了贵族。
贵,不是奢侈品加身的包装,而是源自内心的精神担当。
物质上的富有永远弥补不了精神上的贫穷。
富可以只是一个数字,但贵则是金钱永远都无法抗衡的气质。
富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却需要三代人以上的培养。
就拿所谓的“圈层”来说,新中国之后,基本不存在“圈层”这个概念了,因为新社会打破了原有的社会阶层,加之原文化阶层或贵族大部分离开大陆,亦将一个民族的标榜带离,没有了大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分配环境中,圈层充其量是个微小的、个别的群体,影响甚微。然而在欧洲国家,例如英国,圈层的力量最为明显,其社会影响力自然很大,说是民族的标榜绝不为过,四代人全心全意才能培养出一个绅士,这不是有钱就可自称为富人的人所能匹敌的。
欧洲街头的卖艺人可以很正常的受到每一个路人的尊敬与爱戴,而在国内开辆路虎或法拉利的人为停个车就能在街头骂骂咧咧,不可一世,这就是本质差距。
贵,是什么?
贵,是胸怀坦荡勇担责任的豪气与悲悯之怀;
贵,是不卑不亢不折腰不谄媚的精神之气;
贵,是不低头不认输永不言败的担当之志;
精神的财富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
一个心灵贵气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没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我希望,你是个有心人;
在有心人的眼里,这世上没有所谓的穷人与富人,只有精神的贵气和粗鄙。
我希望,你是真正的贵人。
面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人们还停留在装面子、撑面子的阶段,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外在的面子,而缺乏一种稳定的、自我尊重的内在价值。
民众更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而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是面子文化陷入怪圈的原因。
所以必须要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也是这几年G家为什么会大张旗鼓的宣传精神文化自信建设的原因!
纵观历史脉络发现中国人对面子问题的探究,它是了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中国人创造出“面子”这个词,是中国人的巧妙智慧结晶。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在处理面子问题时,可以从容面对,淡然处之。
最后的话!
面子其实,都是表面的东西,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要面子的行为,但不能为了面子而面子,放下面子去争取真正的面子才是硬道理!又或者你想和乞丐,和尚那样看淡放下所谓的面子,所以,大家别给它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