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科普
茶经诵读上原创沈冬梅、霍艳平中国茶叶学会收录于话题#茶经1个内容
五之煮
原文
●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普教反)出培??,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嫰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杇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揖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译文
烤炙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余火上烤,因为风吹会使火苗迸飞飘忽不定像钻子,使茶饼各部分受热不均匀。烤茶时要夹着茶饼靠近火,常常翻动,等到茶饼表面被烤出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一样的突起时,然后离火五寸。等到卷曲突起的茶饼表面又舒展开来,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一次。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有香气为度;如果是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
开始制茶的时候,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茶后乘热舂捣,叶子捣烂了,而芽头还存在。如果只用蛮力,用千斤重杵也无法将芽头捣烂。这就如同涂漆的圆珠子,轻而圆滑,力大之人反而拿不住它一样。捣好的茶叶好像一条茎梗也没有。这样的茶饼经过烤炙,就会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的茶饼要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失,等冷却了再碾成末。(碾得好的茶像细米,不好的像菱角)
烤茶煮茶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劲的木柴(如桑、槐、桐、枥之类的木柴)。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木炭,以及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桧等之类)、朽坏的木器(如曾被涂抹以及破败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不适宜的木柴烧煮食物会有怪味,所谓“劳薪之味”,确实如此。
煮茶用水,以山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河水,井水最差。(如同《荈赋》所言:“水则岷方之注,揖彼清流。”)山水,最好选取甘美的泉水、石池中缓慢流动的水,急流奔涌翻腾回旋的水不要饮用,长期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此外还有一些停蓄于山谷的水泽,水虽清澈,但不流动。从炎热的夏天到秋天霜降之前,也许有虫蛇潜伏其中,污染水质,要喝这种水,应先挖开缺口,让污秽有*的水流走,使新的泉水涓涓而流,然后再汲取饮用。江河里的水,要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去取,井水则要从经常汲用的井中汲取。
未
完
待
续
《茶经》成书于唐代,其内容丰富,有很多专业用语,一般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沈冬梅研究员与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霍艳平老师针对《茶经》的诵读进行研究,为其注音并进行标准朗读录音,给读者呈现一本大家能顺利阅读的《茶经诵读》读本。《茶经》原文音频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彦伟倾情朗读,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信息部王磊老师精心制作。
来源:沈冬梅、霍艳平《茶经诵读(修订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END
往期精彩:
茶科普|带你重新认识茶组植物(一)茶科普茶经诵读茶科普|白茶是如何发挥抗炎作用的?茶科普
西湖龙井的品质特色茶科普
一斤碧螺春真的有五万个芽头么?茶科技
几种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茶科技
茶叶主要特征性化合物抗心血管炎症研究进展茶科普
茶叶中的多糖是什么,有什么功能?茶科普
为什么茶树开花结果却要被茶农嫌弃?茶科普
茶的饮法演变茶科普
茶叶形状的演变
END
更多茶叶精彩内容请持续